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作为核心民生、个人尊严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家庭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学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极大困难,其所产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比较严重。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评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有就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的转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态变化,对其求职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未来和发展,也关乎着各民族自治区的政治安定、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等重要问题。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就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搭建优质就业平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均有影响。高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和到家乡就业创业,找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关键点,官方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只有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家庭多边协调,才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解决观念问题着手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研究对于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布和就业情况来看,其学习适应能力面临着各种考验。基于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对就业优先的现实影响、以及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与就业优先政策执行协同的综合思考,工科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属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较为关键的人力资源。切实提升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属于我国教育治理重要的环节,国家和各级基层地方政府应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带动下,采取优化布局、分类施策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就业优先政策的执行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凉山农村彝族大学生偏向公职岗位的职业偏好和生源地的就业地域,显然与家支伦理亚文化的影响有关,同时也因主流社会缺乏对亚文化的包容而得以强化。促进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需要完善帮助其融入主流社会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该群体适应社会并全面参与的能力。应针对偏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情况与实际条件,完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府鼓励、企业支持、社区帮助的多元社会支持法律体系,实施以配额制的临时法律措施,并配套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激励机制等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6.
以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湖北省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为样本,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少数民族聚居生源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认为:就业观念落后、就业选择面窄、就业观念不成熟、过分偏重对地域及单位的选择、对就业不够重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例如,职业价值观落后、汉语和外语水平低、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存在偏差、信息量不足、求职技能掌握不熟练等,直接影响着其顺利就业。为此,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的重大民生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应是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关注乌昌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既是新疆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疆繁荣稳定的内在要求。民汉就业差距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就业态度、就业地域选择、创业意识等方面。文章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的路径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本论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经验,论述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作用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冲击对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产生现实困境。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就业竞争力等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者,用人单位是就业岗位的需求者,政府是就业政策的制定者,高校是就业服务的提供者,四方应合力增效,优化资源配置。要高度重视生涯教育、多措并举创新就业服务,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强化职业化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弹性与韧性,引导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11.
影响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大学生公平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劳动力市场化选择、国家宏观指引缺位、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其社会分层扩大、社会流动性降低等社会排斥的结构要素.宪法平等原则要求禁止基于社会排斥的就业歧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资源缺乏、就业竞争力降低与社会固有偏见等重大不平等事实的情况下,保障该群体获得必要的公平就业岗位,在国家...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运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湖南科技大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全员就业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条件建设;落实民族政策,建立高效网络体系;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就业培养质量;优化创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多元合作模式等集成思想和方法,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虽受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求职费用过高、得不到必要的资助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其自身就业能力不强、求职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宁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为例,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同时必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必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开展基于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体系设置不健全、师资配备不齐全、实践教学不完善、教育平台不长效等问题,通过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教学、建立创业交流平台四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西北民族大学2006届、2007届的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就业实证调研,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和对策,以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与相关问题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受教育者未来的劳动就业产生着显著影响。深入分析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投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满意度、针对双语教育的投入以及家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投入等情况表明:需要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将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生的就业预期进行更好的衔接;进一步加大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师资力量,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双语教育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专业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很大,毕业生因专业的不同而出现分层化现象.同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毕业生比较,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就业率比较低或者无法就业的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冷门专业上,这些专业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困惑与焦虑的压力源主要有学业、生活、就业等。这些压力源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缓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积极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劳动力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就业结构和就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仍然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素质不相适应矛盾仍较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在逐年增大,由此引发的社会压力也在日益加剧,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新疆6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导、教育,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