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的民间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而奇特的羌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而陷于扑朔迷离。本文从羌族的历史、地域、民俗入手,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民间音乐谱例,对因地理封闭而独具特色的羌族民歌进行归纳、分类,并根据旋法、曲式结构分析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特点、表现特征、风格等,以期引起更多人了解与研究羌族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2.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羌族民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羌族人民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羌族劳动人民最熟悉和最关切的事物,与他们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劳动、斗争等血肉相连。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是历代羌族劳动人民血汗和泪水的结晶和升华,闪烁着羌族别具特色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4.
羌族情歌是羌族民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羌族人民历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上是健康的。这些情歌写得爽快热烈、痴情缠绵、凄楚哀婉,表现了羌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对不幸婚姻的愤怒控诉。羌族情歌是羌民心声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民俗祭祀活动,按时间、地点分出不同的场景,这些都成为水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始终。这些音乐既有"事神"、"娱神"特性,又有"事人"、"娱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15年以来,浙江畲族民歌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研究者从音乐角度、文艺角度、民俗角度以及语言角度,对浙江畲族民歌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但还有一些方面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畲族民歌文本资料收集不够完备,以及对部分地区特色民歌和新兴创作民歌、民俗活动与民歌关系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1.
羌族民俗文化对羌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从羌族民俗文献的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沿革分析,阐述了羌族民俗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价值,并且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图书馆开发利用羌族民俗文献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羌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如"刻木传书"、"羌族史诗"、"羌族民歌"、"云云鞋"、"宗教舞蹈"等最具民族特色的几种传播现象加以介绍,并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做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15.
世代口耳相传的羌族释比经典,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羌族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可谓羌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是在作者多年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当今学术界对释比经典理解上的不当之处作了修正.并从多个角度简要论述了释比经典的内涵、性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歌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但在具体认识上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之间有较大区别。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本文根据专家的定义对民歌进行了分析、分类 ,提出划分狭义民歌和广义民歌的观点 ,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羌族多声部民歌中有关仪式的"男声二重唱",是不同于其它任何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具有独具一格的特性.它以两名男声不分上下高低声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演唱.  相似文献   

18.
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中蕴含着宝贵的羌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瓦尔俄足"节庆活动的音乐表演环境及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瓦尔俄足"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源地文化生态环境遭遇破坏,代际传承出现濒危,节庆音乐覆盖面和影响力薄弱及其音乐文化对当地的旅游、经贸的促进功能与其对羌族传统文化和羌语的促进功能不对等的问题。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活动和陕北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生活真实写照。陕北曾以丰富的陕北民歌闻名全国,以激昂的陕北民歌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新篇章。如今时代在发展,陕北民歌却一直在传统边缘停滞不前,并逐步丧失其功能性。所以要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发展陕北地方特色就必须重振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20.
江西民歌的演唱风格涉及发声技巧、地方语言色彩及歌曲的功能表现等多个方面,是江西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化再现,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风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必将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及文化的交流、发展不断地演变。进一步把握江西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待于音乐工作者时刻紧贴江西人民的生活脉搏,进行一定的创造性音乐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