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宋元学案》视为宋元学术思想史,而不仅仅是理学宗传史,则它又具很丰富的学术思想史料的价值。《蜀学略》是第一次将蜀学上升到学术史的高度,这对晚清以来将蜀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的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肩负起"绍先哲,起蜀学"的学术使命,经过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划和整饬,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尊经书院为中心,是准确把握近代蜀学特质的基本途径,必须由此出发,许多问题才可能获得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适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4日,"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湖北、江苏、河北、北京和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出席。大会收到论文40余篇,集中展现了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及学界近来在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一、关于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近代四川之所以出现廖平、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诸多杰出学人文士,  相似文献   

5.
晚清今文学复兴及由此引发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乃近代知识与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环节,以经今文学为大宗的"蜀学"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中心之一.民国初年成立的四川国学院,名师云集,今古文大师廖平与刘师培角力于此,更是近代学术史上少见的文化现象.抽绎出廖平与刘师培这段民初经今古文碰撞的学术线索,有助于明晰近代"蜀学"的走向以及刘师培学术转变的实情,进而勾勒经今古文学在民初的渊源流变.  相似文献   

6.
萧萐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大家、川籍学术大家、著名的蜀学学者,对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之一的蜀学,研究精深,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蜀中学人要绍继前贤,在已有良好基础之上,深掘资料,集成创新,加强协作,培育人才,合力推进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季四川存古学堂在民初变体为当时川省唯一的专门性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是蜀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过去对此研究不足。清季民初四川朝野除政治对立和抗争外,在文教事业上还有通力合作的一面。对这一过程作一考察可以从学术机构变迁的角度增进我们对近代蜀学传承和演变的认知,而从省一级的"地方"视角考察清季民初的社会、文化与学术,应可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9日,"第一届蜀学与地方文化论坛"在成都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家族文化与蜀学研究、地域文化与蜀学研究、现代蜀学的振兴之路、江源文明与成都平原的文化复兴、岷江流域非中心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成都"北改"的文化选择等六个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已取得的成绩,探讨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谯定学重《易》《论语》,是程门涪陵系的开创者。谯定长于象学,兼治数学、图书。他以象为道之发见,具有本体论意义。谯定强调领悟易象,然后会通诸卦爻大义,乃学以明心的克己功夫,又与格物致知有密切关系。谯定《牧牛图》以"四勿"、"四毋"作为儒家循序渐进的修养阶梯,以"学"、"礼"为修养手段,以敬为修养方法,以明心见性为根本,以"无我"为最高境界和追求,继承发挥蜀学无心、牧心思想,加以儒学化改造,形成独特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学者刘咸炘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兴,重修<宋史>正得其时.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述了蜀学发展的基本线索,自西汉始是指儒学在蜀地的传播,北宋以"苏学"为代表形成学术特色,晚清成为经学研究的中心,"重文史"和"崇实学"是两大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郭沫若的所受教育、性格养成、思维方式等,分析了蜀学文化传统对郭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锦江六杰”是推动清代蜀学从式微走向繁盛的关键人物。他们广收博采历代蜀人著述,自觉丰富蜀中典藏;对蜀学复兴充满自信,主动传承蜀学精神道脉;奋励自强,致力于恢复蜀学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其所体现出来的对乡邦人文学术特有的高度自信和奋励自强的文化精神,是推动晚清蜀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再现了蜀学百折不挠、历久弥新的历史风貌,在清代蜀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和许多从事哲学研究的四川籍人士一样,贺麟一生绝大多数时光都不是在四川度过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贺麟与四川学人(如张颐、蒙文通、陈铨、唐君毅、萧萐父、杨祖陶、杨宪邦等)的交往;而且,他热情地关注四川文化的发展,热心地总结四川学人的成就。在贺麟身上,蜀学的"深玄之风"得到了体现与彰显,蜀学的"哲思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弘扬。未来蜀学之发展,当合理借鉴大师巨匠的努力与追求,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关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说汉语第三身代词》、《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等的发表,被誉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此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有关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传播西方教育大家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教育》对近代西方教育的成功传播,对国人了解研究近代西方教育,加速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教育的重要窗口,与其办刊宗旨的贯彻与坚守、汇聚超强的编辑队伍、传播形式上的多样性等办刊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有文化的自信,也夹杂着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栻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蜀、魏了翁所进行的书院教育,又使洛学大举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洛学取代苏氏蜀学.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是历史学界的大家,他的著作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视野和精力等原因,学术大家的有些著述,也往往会出现舛误。《回族人物志》中由白先生执笔的《王宽》一文,就是这样的。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求真,鉴于王宽大阿訇是近代回族社会的中坚和泰斗式人物,事迹常被引述,而讹误也多被沿袭。本着尊重前辈学术大家的态度,本文对白先生所撰之《王宽》一文予以考校。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我校哲学系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室联合召开“中国近代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座谈会。会议于今年8月17、18日在我校举行。到会的有《哲学研究》编辑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和我校哲学系、历史系等单位从事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志共二十人。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大家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