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利用2003—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变量和双变量Moran’s I指数,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GDP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GDP与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地区金融发展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本地区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劳动力投入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1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6-2014年的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城市群产业升级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升级效应随着空间经济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城市的空间演化与产业升级过程表现出复杂的交互成长关系,建议按照空间价值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引导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扩张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张是适度的吗?本文采用1997—2011年间的我国省域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城市扩张对于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的经济增长与各产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空间外溢效应;我国目前的城市规模扩张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相匹配,而是出现了背道而驰的局面;城市物质资本积累已经在空间上形成了外溢效应,而人力资本积累仅仅停留在对本地的影响;城市扩张中的不同因素对各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效应。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空间既有助于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绿地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治理思路对土地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国336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绿地空间的面积和占比越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存在交互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时,城市治理目标以经济导向为主,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空间使用的社会生态效益,绿地面积较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时,城市治理呈现多元化价值导向,强调空间使用的综合效益,绿地面积提高。研究结果从侧面论证了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价值导向的城市营销策略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从对城市主体效用满足的角度刻画了城市价值,通过对最佳城市实践的提炼得到城市形象系统、制度供给等九类价值构成要素,提炼城市营销价值增值中自我强化和调整干预共同作用的主要环节和动态机制,说明城市价值增值机制实现环节:识别顾客需求,寻找价值链目标价值,制定和实施目标价值导向的即时战略,利用整体价值的价值优势提升价值增值能力和效率,达到目标价值得以增长,城市价值联动增值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9.
对近几年我国城市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的空间功效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功效等方面。城市体育研究沿着两条线索:一是基于城市本身的特点与体育的功能;二是立足于城市与体育的本质。大型运动赛事,不仅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市政建设,还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间接地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综合考虑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建筑环境的高密度和土地利用模式的混合情况,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城市建筑轮廓数据、兴趣点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优化城市空间紧凑T模型,构建城市空间紧凑度指数(USCI),从市级、区级、街道/镇级多个尺度对青岛市城市空间紧凑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基于优化的T模型构建的USCI可以有效反映城市空间紧凑水平;青岛市的市南区、市北区等老城区的城市空间紧凑度明显高于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等新城区,街道/乡镇层级的空间紧凑度分异明显,有超过一半的街道/镇处于城市空间不紧凑的状态。为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发展,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二是提前谋划,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三是供需匹配,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伴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地理标识。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盲目追求和对城市、城市空间认知的缺位,正在使城市空间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矛盾与冲突最集中的地方。空间与人的发展的失衡,空间的过度同质化,空间的"权力"特征和对自然空间的掠夺,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研究的突出问题。回归人的需要,尊重城市的本质,包容异质文化的多样性,回归城市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将成为我国城市空间正义追问中人们对空间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在测度城市文化资本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城市文化资本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引入到外生扩展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之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及引入虚拟变量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以北京市17个区县2005-2011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研讨城市文化资本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中,分离出城市文化资本对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影响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城市文化资本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显著因素;引入虚拟变量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文化资本对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影响程度低于物质资本、制度资本,但是高于人力资本,而且,城市文化资本的水平越高,其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城市居住空间的构成,即私人居住空间和公共居住空间以及它们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同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的规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绿色增长效率等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基于市场一体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3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来看,在2004年到2018年这一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值有了显著提高,但绿色发展效率不平衡发展的空间格局较为突出;(2)采用地理距离矩阵、经济矩阵以及地理距离和经济嵌套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确存在显著正向空间交互效应,即当长三角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上升时,受影响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也跟随上升;(3)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空间连片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温州、宁波以及合肥等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大的系数。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来看,马克思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非正义的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制度批判中孕育的。其价值意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中最大程度地赋予城市空间实践以全面发展性、多元现代性和协调平等性的实质性内涵,并以此作为良序确立城市空间生产、建构美好城市空间生活和妥善协调城乡空间矛盾的价值坐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中,建构城市空间正义,需要构建共建共享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新机制,重塑包容开放差异的城市空间新面貌,完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社会化发展的现代城市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空间杜宾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究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作用效果与非线性特征。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果,即工业智能化不仅对本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工业智能化对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地,工业智能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艺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步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和环境景观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都市风貌的急剧变化,已造成了现代人新的环境价值观。同时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空间的改观已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设计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以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认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方面的认知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反映出我国当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和安全监测预警等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认知问题,从公众本身、政府机关和监测技术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引导公众提升自身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专业素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进程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落实工作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首都“大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空间增长问题受到关注,亟需合理确定增长边界,努力实现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研究表明目前首都空间仍然呈现“摊大饼”式蔓延趋势,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确定首都城市增长边界.文章从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功能疏解、轨道交通引领、用地调控等方面提出合理确定首都城市增长边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综合表现,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优良个性特征,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其实际意义越来越超出文化审美范畴,成为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则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武汉城市特色的演变进程,重点考察分析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布局,探讨如何培育当代武汉城市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