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遗像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模糊了,而父亲还在忧伤地张望着,不肯挪动半步。父亲与母亲一生相亲相爱相守。母亲走了,父亲的魂也跟着去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要父亲跟我们一家住些日子,父亲不同意,他还要守母亲。后来,又多次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的老家,来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父亲闲不住,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是,他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擦地板。当他一次次把地板擦成大花脸之后,我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没事做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2.
怀念二哥     
今年4月,我收到一本“百战将星丛书”《吴效闵少将》的书。书是作者吴森——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吴效闵将军的儿子寄给我的。吴森在网上看到一篇对我的专访,得知我是烈士田涯的妹妹,而田涯是他父亲的好友,在这本纪念他父亲的书中,有40多处谈到了田涯。他特地打听到我的住址和电话,并寄给我这本书。翻看着这本书,我心灵的琴弦不禁再一次被拨动,思绪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他整天都阴沉着脸,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有时候我想,是不是父亲独自一人担负起一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让他的肩膀承受过多的压力,使他喘不过气来而变得郁郁寡欢呢?父亲的严肃让我想起他长年悬挂在书台上方的一根鞭  相似文献   

4.
六年间     
父亲在外做生意,从我懂事起,我们就聚少离多,只有节日才见上一次。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从小到大我都没顶撞过他,每年都记得祝贺他的生日。我开始工作那年,父母亲搬到广东定居。此后我每年只能见上父亲一两次。当然,每个周末我都会给他们打电话。可跟我聊的几乎总是母亲,偶尔父亲接到我电话,我们的通话也总是那几句。一般是我问,爸,吃饭了?父亲答,吃过了,你呢?也吃了!即使没吃,我也不想他担心。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教育     
正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方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这是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在意。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  相似文献   

6.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  相似文献   

7.
父爱无色     
我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后来复员回了老家。对我们说来,不幸的是,复员后的父亲仍然用当军人的感觉过日子。弟弟一岁时,他扶弟弟走路老"一二二",他还要求我们叠出的被子必须有棱有角。弟弟高考时报考中文系,他骂,他认为他的儿子怎么也要上军事院校。后来他气哄哄地埋怨母亲说:"这是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一直忽略我的存在。客观地讲,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可他认为管女儿是母亲的责任范围。读小学时我曾问过他几次作业,他翻翻限度说:"你妈呢,问她去。"于是我学会了排斥父亲。记得有一篇课文,写一位父亲出海打鱼养家…  相似文献   

8.
祥和的阳光     
祥和的阳光谢明子父亲是一位好学的作家,他的藏书不少。四个顶着天花板的大书柜,总是饱饱满满,那么傲然地占去了他书房的大半空间。或许是耳儒目染,我从小就爱看书。时常像穿堂风一般,不打“门票”就溜进父亲的书房,挑选我爱看的书。久而久之,我对他好些藏书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伴侣(A版)》2014,(12):48-49
在省城打拼了几年,我和未婚妻也有了一些积蓄,正准备结婚的我们看好了市中心的一套房子。准备付首付的时候,父亲打来了电话。父亲的声音有些急促,经营木材生意的他想进一批货,可手里的钱又不太够,希望我能先帮他垫点。我犹豫了一下,父亲连忙告诉我,这些钱算他借的,等那批木材一出手,他就立刻还给我。我没敢立刻答应父亲,只告诉他手头比较紧,晚些时候再给他消息。父亲快快不快地挂了电话,我的心里有些不忍。  相似文献   

10.
追忆父亲     
郭宏 《老人世界》2011,(7):36-36,37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多少年来,思父之情,难以言表。我父郭丙成1919年12月出生在山西省阳高县柳营村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里穷,父亲一天书也没念过,他长到6岁就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了,13岁就给有钱人家干零活,15岁就长年给地主当长工。  相似文献   

11.
感念父亲     
感念父亲,是因为父亲的忠厚、善良、勤劳和慈爱。父亲于我们兄妹,除了有报答不完的养育恩,还因为父亲用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塑造了我们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的心灵。我们的健康成长,每一步都凝结了父亲付出的心血。父亲是个孤儿,从小受尽磨难,41岁与我母亲结婚,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家的份量在他的心里特别重。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从来没有打过我,连骂都很少。他宠爱我们兄妹俩,是想把自己小时候未得到的爱全部加到我们身上。记得我满10岁那年,个子比同龄人都小,第一次出远门上学,父亲很不放心。他帮我收拾行…  相似文献   

12.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常回家看看     
伍斗之 《老年人》2006,(9):25-25
我好久没有回家看父亲了。这天,趁着孙子小诗幸去他外婆家之机,我便与老公商量去看看80多岁的老父亲。一进家门,便看到餐桌上摆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鱼头炖豆腐。父亲知道我们要来,还在灶前忙着哩!招呼我们坐下后,父亲高兴地说:“我今天心情特好哪。为了招待你们,我搞了好多好多的菜,还有一瓶好酒。大家好好地叙一叙。”我望着昨天刚刚扭伤了腰的老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我们每次回家看他,父亲总是忙忙碌碌,把我们当客人待。开饭了,父亲拿出远方亲人送给他的一瓶一直没有舍得喝的好酒,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父亲的话,以前不知跟我们…  相似文献   

14.
每到清明节时,或看见我所编著的《运动与健康》一书,就想起我那慈祥的父亲。父亲从解放前就教小学,一直教到退休。他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写作。  相似文献   

15.
!!在省城打拼了几年,我和未婚妻也有了一些积蓄,正准备结婚的我们看好了市中心的一套房子。准备付首付的时候,父亲打来了电话。父亲的声音有些急促,经营木材生意的他想进一批货,可手里的钱又不太够,希望我能先帮他垫点。我犹豫了一下,父亲连忙告诉我,这些钱算他借的,等那批木材一出手,他就立刻还给我。我没敢立刻答应父亲,只告诉他手头比较紧,晚些时候再给他消息。父亲怏怏不快地挂了电话,我的心里有些不忍。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去年10月去世的,医生说送他终老的病是脑溢血,但我总觉得我们兄妹6个才是父亲的催命鬼。如果他不是养育6个孩子,他就不会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那铁塔一般壮实的身体就不会倒下。父亲是个苦命人。他出生在一个贫穷偏僻的山村,3岁时就死了母亲,成了没娘的孩子。家境的贫寒,严重影响了他的婚姻,我的母亲双目失明,其家世比父亲更糟。当年,母亲嫁给我父亲的目的就是找一碗饭吃。父亲用勤劳与坚忍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穿过一件完整的衣服,饥饿与寒冷是他常年征战的两大敌人。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相似文献   

17.
一场车祸将我送进医院后,是乡下的父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将我抚养成人。为了我的成长,父亲吃尽了苦头。他靠给人织篾货,供我念完大学,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我在城里买房,娶妻。婚后,我曾多次让父亲搬来城里与我们同住,但他却说乡下住惯了,宁愿一个人清清静静过日子。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城里的儿媳嫌他,所以宁愿选择乡下。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天,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寡言,饭间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父亲说:"虽然我对他不甚了解,但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算起来这是我与朋友第二次在一起吃饭,我对他的吃相没怎么注意。  相似文献   

19.
对于母亲喜欢打麻将这个嗜好,父亲说:"谁没个爱好啊,输赢放一边,能够投入地喜欢一件事情,那是幸福的。"我的父亲是一个最典型的小资男人。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小资,可他的确很小资。在这一点上,我自叹不如。虽然外界称我为小资作家,但骨子里我很世俗,一点儿也不小资。譬如每次谈出书,第一个问题总是问对方给多少版税。并不是说父亲多么不爱钱,而是他把钱看得很淡,一个月挣三四十块钱的时候,他曾花15块钱买一个三极管,然后一烙铁下去,  相似文献   

20.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