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精美绝伦的新安美术 ,令无数骚人墨客、学者雅士一唱三叹 ,魂牵梦绕。徽州 ,这块颇具神秘色彩的热土 ,养育了众多知名不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工匠 ,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的瑰宝。作为一个安徽人 ,我们为家乡的文化而骄傲 ,为有这样的瑰宝而自豪。《文化徽州》一书 ,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和视觉震撼力的图片 ,引领着我们去探寻那别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明清时期 ,人们每当提起徽州 ,便眉飞色舞 ,赞叹不绝 ,谓之“人文郁起 ,为海内之望 ,郁郁乎盛矣 !”誉之为“东南邹鲁”。时人欢梦身临其境 ,一睹其风情。诚如明代戏剧家…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对自己读康德过迟而常自追悔的缘故吧,愈是临近者境,便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及早研习康德,接受康德美学思想的沾溉。所以,当志荣考入复旦,有幸师从蒋孔阳先生读博,告知将以康德美学为研究方向时,在我是喜出望外,期待也就更为殷切。如今,志劳早已成就博士学业,他的学位论文《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也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志荣特意将它奉献给含辛茹苦而又于新近亡故的慈母,足见他是如何珍爱这一成果。其实,这本书值得一切喜爱康德的读者珍视。书中对康德美学的论列,取用了独特的视角──历史的视角,它不但告诉读者,什么… 相似文献
4.
刘士林是近年来中国美学界令人瞩目的青年学者,著述颇丰。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美学学者要想真正取得成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积极地吸收外来的精神营养;二是系统地对本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康德意义上的批判;三是坚持思想成果的原创。刘士林的《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判导论》、《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苦难美学》等著作均体现了这三者的并举。但是,当他的近著《20世纪中国学人诗研究》出版问世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惊异。因为在我原来的印象中, 学人诗并不属于美学家们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就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除了联系实际的经验研究之外,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就是所谓“一论二史”(经济伦理学理论和中、外经济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重点。如果暂时撇开关于中国管理思想的大量论著,据笔者了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鸿翼的《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王小锡的《中国经济伦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唐凯麟、罗能生的《契合与升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孔子学会主编的《儒学与市场经济》(人民教育出版社1…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虽然"中国话语"四个字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 科学界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的确尚无一个比较明确 的统一的内涵。要对某一问题想"有所说",就应该 对此问题的一般性含义有所界定。那么,"中国话 语"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显然,对"中国话语"提 出的背景作一简要考察和检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前,在绵延武夷山麓,在滔滔绵江河畔,一个崭新的政权──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人民朴实而热烈的欢呼声中诞生了。从此,一段光彩照人的历史揭开了帷幕。尽管这一重大事件已经远离今天的现实,然而,时过境迁,历史的目光在穿越七十年风尘之后,依然对这一段岁月难以释怀。因为,检索新中国今天日益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制度,我们都可以在苏区宽阔的河床上,找到它厚重的积淀。尽管岁月无影,但是岁月有痕,红土地孕育了我们共和国的雏形。它的成功、它的经验乃至它的教训,都是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因… 相似文献
8.
"流动的"文学史与范式价值--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拉克利特说过 :一切皆流。这句名言用在文学史写作领域颇富启发性。像一切历史一样 ,文学史也是“流” ,所谓“流”意味着它既像流水一样是流动的、潮涨潮落的 ,又像时间一样是绵延的、缜密细腻的。自从现代文学界掀起“重写文学史”热潮以来 ,至今仍然缺少令人满意的文学史著 ,一个深层的根源就在于史家的主体思维始终囿于“思潮史 (以理论史、运动史为主 ) +创作史 (或者文体史 ) +作家论”的模式 ,虽谓屡屡求新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长盛不衰的通过作家论以点带面、以论带史的写作方式往往造成满眼树木难见森林的缺憾 ,很难让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10.
柳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1)
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不仅是"外部现象的敏锐现实者",更是一个"专注于人物内心生活的小说家".他将心理探索与现实批判相结合,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从精神层面入手,着眼于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描写了两性之间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历来为文学理论界所乐道。从古人的诗论、画论,直到王国维等近现代的学者,关于意境,均有研究和探讨。与西方不同,"意境"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道德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哲学思想是其产生的根源。按中国的传统认识,美的东西所要传达的"美意",一定是在其所处的"境"中体现出来的。这"境"就不单单是一个两个物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境界"中所有人或物的和谐映衬,是境界中诸多意象的和谐统一。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取向亦在"意境"中得以体现,其最终要求是这些多样的审美趣味要给人以精神的指归,及成就了文人精神上神游般的飞升。 相似文献
12.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两宋时期实行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兴盛、士人关注内心生活的价值取向等,为士人们书卷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时代背景.书卷精神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渗透进士大夫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他们审美活动的总体氛围,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而作为时代审美主体的士大夫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倾向,自会影响时代的审美思潮.于是,在士大夫书卷精神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呈现出诗化的倾向.在意境层面实现了与诗歌的相通. 相似文献
15.
16.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富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102
“新古典主义”是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审美观念上的描述。本时期中国美学经历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本时期中国美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从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认真总结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理论成果与历史经验是新世纪中国美学有所建树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18.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考察当今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审美相关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非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谐构建中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中国文化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批闽籍学者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学术、思想成果,反映了文化转型期中国人的现代构想、文化理想及其变动,揭示出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多层错综关系,因而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