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来华新教是指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首次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在新教传教士中尤以马礼逊、郭实腊、裨治文为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对以后的传教士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代言人,新教传教士们广办刊物,著书立说,开办学校,传播东西方文明,他们所宣扬的有关西方文明的知识,给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基础带来了冲击和威胁,促使中国士人以更现实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特别是使一部分睿智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不再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里,而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诠释与歧变: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东来,通过画像、中文著作等方式构建、传播耶稣形象。在《进呈书像》等重要著作中,传教士有意突出耶稣的神人二性,试图将基督教中最为重要的基督论传播给中国受众。但由于传教士所构建的耶稣形象本身存在张力,导致反教者对耶稣形象产生误解、曲解。传教士构建耶稣形象时所出现的"断裂",是导致世人理解耶稣形象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之过程,可视为西方知识或文化在近代中国嬗变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18 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进入了中国内地 ,传播“上帝的福音”。奉行中立政策的瑞典虽未参与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但瑞典教会却利用了由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开拓的这条道路 ,也派遣了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 ,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与整个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有其共同的一面。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始于 1 9世纪中叶 ,80年代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派遣传教士来华的高潮。喀什噶尔传教团是瑞典教会派往中国传教的诸多传教组织之一。这些传教士在喀什、莎车、疏附、疏勒和英吉沙等地建立了教堂 ,本文根据有关档案资…  相似文献   

4.
卫三畏与中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初,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许多美国基督新教传教士梯航来华,卫三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在中国40多年,不仅恪守教职传播福音,而且积极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同时还担负文化交流的使命,他编辑出版《简易中文教程》、《汉语拼音字典》,还著有《中国总论》、《中国商务指南》等有关中国方方面面的资料,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勤于汉学研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对中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教士最早于1882年抵达重庆。在此后近20年内,传教士是美国与重庆直接交往的唯一纽带。传教士目睹甚至参与了19世纪末重庆的社会变迁,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美国最早的重庆形象。与此同时,传教士也暴露了他们固有的文化偏见。美国传教士在渝的早期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标志着重庆与美国文化互动关系的开始,重庆因此而成为了中美文化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中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的部分 ,是研究当时中西关系的重要史料。经过笔者清理 ,其中载录来华西方传教士已达一百余人 ,一些人的汉文名字还为他书所不载。另如教皇特使多罗离京时间、康熙帝致罗马教皇信函颁发时间等重要问题也都因奏折所载内容应然而解。除此之外 ,康熙朝奏折还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在华西方传教士的具体活动内容和康熙帝积极招徕挟有专技的西方传教士来华献技的情形。同时 ,还详细显示了礼仪之争后康熙帝为争取教廷对中国立场的理解而三次遣使、四次致书及由允许传教到部分禁教再到全面禁教的全过程。这些表明 ,研究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清朝政府有关政策的转变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有着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建明 《船山学刊》2005,(3):119-121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传教,采取“因应”和“吸引”策略,心理上最大限度消除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西方的鄙视;言行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义的抵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基本上以商贾、军僚、传教士为主,他们成为这一时期中英外交活动的主体。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由于谙熟中国语言与文化,往往充当商业乃至政治的世俗角色。"传教先驱"马礼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考析马礼逊出任澳门东印度公司译员、参与中英冲突交涉、作为阿美士德使团秘书访京、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秘书兼翻译等史实,对其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中之重要作用予以粗浅阐释。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十七八世纪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大批来华,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西方传教士一方面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又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向西方,并在西方文化知识界形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中国热。当时,大多数西方学者、思想家对中国的典章制度和传统文化赞美有加,而很少认识到甚而有意回避中国制度文化的负面内容,如伏尔泰、魁奈和莱布尼兹等人。相对而言,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却比较理性与清醒,既不乏赞扬与肯定,也不少中肯之批评。不论是赞美还是批评,孟氏的评价多有其事实…  相似文献   

1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1830—1844年)林芸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占据,到19世纪初,已逐渐成为中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枢纽及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华...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理论之于中国的影响始于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在华美国传教士及其出版物起到了重要传播作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士和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潮与之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西方传教士来华最盛行的时期,特别是晚清.他们在医学、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给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另一方面讲,传教士来华,给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试图从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历程出发,略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会赔款是庚子赔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来华的特殊外国人群体,传教士对教案赔款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本文以美国北长老会为例,探讨海外宣教部、差会和传教士对于赔款的态度及采取的具体政策。就具体政策而言,美国北长老会采取了适度减免赔款的原则,这样的赔偿政策体现了传教士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的选择,体现了基督教会与其他西方机构的区别。但无论传教士及差会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措施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实现中华归主。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东来与西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大正 《齐鲁学刊》2004,1(6):43-47
从唐朝初年到清朝灭亡千余年间,中西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来传教士执行不同的政策,决定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逆顺难易有所不同,在中国所处地位和作为也不尽相同。传教士东来经过了从时断时续发展到持续不断,从以个人来华、在上层中间活动为主发展为以团体来华、深入民间活动为主的历史过程。传教士东来中国不仅手捧圣经,同时也负载着西方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在较高层次上从事文化交流的某种素质和条件,除了传播"福音"之外,还参与了众多的科学文化活动,扮演着传播"西学"的重要角色,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教会报刊曾积极传播西方文化,但教会报刊登载科技知识主要是为他们传播基督教义扫除障碍,宗教使命经常会让传教士情不自禁地渲染上帝的神力;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教会报刊还对列强侵华战争进行过一些不实的报道;西方文化的征服精神使传教士以救世主自居,在传播西方文化时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西方人的行为举止被中国人视为禽兽之行,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语言文字障碍,即使聘用华人润色,文字表述也很难完全符合规范;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教会报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美等西方传教士涉足香港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城镇,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他们从传教的目的出发,出版介绍西方文化的图书,创办新式杂志,同时建立了一些近代新型学堂,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化,使一批有识之士眼界大开,并产生了新的思想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主观意图是向中国人嫁接他们的宗教文化,而客观效果则与之相反,接受基督教者寥寥无几,倒是那些非常有限的西方科技、教育文化成了先进中国人求之不得的睁眼看世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8.
叶辛 《东南学术》2012,(5):179-187
近年来,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福建形象研究成为福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而近代西方对福建的认识主要来自入闽传教士的著作﹑报告﹑信件﹑日志等,本文对其中的福建形象描绘做分析和解读,并以此反思当代福建形象的建设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有关中国的著作在近代西方影响很大,其中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介绍分析尤为重要。他的中国观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细致的描写和尖锐的批判为主要特色,表达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看法的普遍观点。明恩溥对近代中国社会黑暗面和中国人性格中弱点的特别强调,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态度,都反映出传教士在中国问题上的宗教文化偏见。这种态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国人的愤慨,同时也受到鲁迅等关注近代中国民族反省的中国人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20.
明清在华西方传教士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先驱。他们通过书信、报告和著作向欧洲介绍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 ,构筑起启蒙时代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基础。传教士的这些报告和书信等也就构成了早期西方关于中国历史学的珍贵文献。如果说其关于历史中国的叙述主要得之于同中国儒生接触所获得的书本知识 ,那么 ,他们关于当代中国的描述则主要本之于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虽然不乏出于传教目的的歪曲和夸张 ,但是 ,即使是歪曲的形象 ,也足以作为早期西方中国史学的珍贵文本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以传教士的报告、书信和著作为中心 ,对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学文献作一简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