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间接指令一直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不少理论对其进行过阐释,但目前国内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指令行为的成果较少。认知语言学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在解释间接指令的认知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符合力图式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用力图式来解释看似不相关的间接指令行为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言语行为,使我们对人类的思维、推理和交流过程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是通过语言活动来实施的一种行为,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列举了在中西方文化中请求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结了在汉语中为了维护“面子”,请求行为往往借助于辅助性语,阐述了“请求”言语行为的辅助性行为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面子是一种公众形象,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丢面子,人们就要在日常交往中实施符合社会规约对他人面子所需求的言语行为。在实施一些对听话人面子威胁程度很大的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应在言语交际中采用相应的礼貌补偿策略,最大限度地缓解对听话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的威胁面子行为程度,使交际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以礼貌的方式请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一文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策略和影响其实施策略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其特点,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会话中,前置语列中的"礼貌系列前置语列"是一种礼貌策略,当谈话目的内容是威胁听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说话者为了减轻该言语行为对听话者的"面子威胁程度",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文章运用合作原则、礼貌理论分析前置语列的使用原理,总结得出"礼貌系列前置语列"中较典型的有道歉型、谦逊型、理解型这3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按照礼貌策略,说话人为了维护受话人的面子,常使用一些策略来减轻其言语行为对受话人面子的威胁。模糊限制语就是人们常用的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些言语行为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因此教师应适当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来减轻其言语行为对学生面子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从传统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义学这三个视角出发。传统语用学认为,说话人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是为了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认知语用学认为,关联理论旨在探讨为什么听话人通常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语用推理这一问题。认知语义学认为,言语行为脚本既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推理模式。言外转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认知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实现模式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1984年Blum-Kulka等人进行了"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首次对道歉和请求两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随着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Blum-Kulka等人提出的有关道歉策略的划分也显现出不足之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道歉言语行为中所涉及的另一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即请求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两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礼貌现象的研究中说话人面子几乎被忽略。本文以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对说话人自身的面子需求和其为维护自身面子需求所采取的言语策略进行专门研究,以探讨说话人的面子需求与言语礼貌之间的关系。经对语料进行定性研究发现,说话人对自身面子的考虑会影响整个话语交际的礼貌程度。对说话人自身面子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剖析礼貌现象。  相似文献   

10.
转喻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背后不同性质的转喻机制本质上都属于认可操作现象,认可操作在图式化连续体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可以分别产生语法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不同语言现象。用认可操作统一解释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言学试图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直接”在请求中有两层含义: 清楚明了和强求。直截了当可明确表达请求但却不礼貌,可能伤害双方关系。这个问题在国际商务中尤为尖锐。对 23个国家的请求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环境中,成功的请求模式是直白的语言加简单的礼貌。  相似文献   

12.
姓名称谓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语中的姓名称谓语加以比较分析,利用基本认知理论中的意向内涵、相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从"姓+名"和"名+姓"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以及姓氏和名字的来源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口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语言表述过程。通过对影响口译考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口译语篇的话题熟悉程度是学生在两篇内容不同的英语语篇的口译成绩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话题熟悉程度反映了学生在内容图式上的差异,因此,通过研究学生的口译考试录音并结合图式理论,探讨话题熟悉程度在口译理解、记忆和表达环节以及译员精力分配中的心理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17.
刘再复新出版的“红学四书”提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独立的一大家,是与儒、道、释并列并重的一大家,把《红楼梦》提升到“人类文学世界极品”的地位,提高到“超小说的哲学与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具有准释迦、准基督的精神气象,是对红学的一大贡献。而刘再复对《红楼梦》的认识,之所以能如此高屋建瓴,乃缘于他“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来源于他对《红楼梦》“不为点缀而为自救”之“灵魂的阅读”。这些对红学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极具启示意义。刘再复“以悟法读悟书”也有进一步升华的余地,如果追求文、史、哲三才并重的境界。则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意象图式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中包含四个最基本的意象图式,即路径图式、度量图式、容器图式和管道图式.通过这些意象图式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通向空间隐喻概念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理论,理解篇章意图.  相似文献   

19.
威廉.布莱克以东方心物一元论认知方式为审美视角,以诗画互证的整体性艺术手法为审美原则,选取圣经题材并对其意象图式进行扭曲与变形,在其诗歌创作中藉基督教术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东方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冠词是最具典型意义的指称限定词,具有独到的限定表意功能,在明晰指称关系、确定指称对象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人的心理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这一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冠词的指称限定特质并非单纯地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是基于人的认知心理,其各种特指和类指表意功能正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的基本心理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