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性符号。其中所包含的"立己立人"的仁道思想、"公正合宜"的道义思想、"有礼则安"的明礼思想、"尊德问学"的明智思想、"忠信为宝"的诚信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党的执政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道德基石和社会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确立公平正义的执政制度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提高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执政能力的道德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建设一个道德上精良的中国共产党所必须的。执政道德基本内容包括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心系群众,廉洁自律等。对党政干部执政能力进行道德上的审视,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执政道德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政治伦理原则,是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事实上,"三纲五常"并不是天然地存在于儒家思想之中,而是"三纲"与"五常"两种长期潜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碰撞与融合的结果;"三纲"表现为强制性的、垂直式的、单向度的价值规范导向,"五常"则表现为引导性的、水平式的、双向度的价值规范导向。从"三纲""五常"分论到"三纲五常"作为整体的出现,其间经历了诸多思想家的理论建构,尤以刘向的努力为代表。刘向选择以"三纲"为本、以"五常"调适"三纲",使其内化为上位者的行为准则与下位者的道德律令,发挥着切实的约束作用,真正开启了两种价值观念的整合与熔铸;其理论建构的努力,始于阴阳灾异,而终于对礼制的推崇,不但推进了"三纲五常"思想的形成,也逐步将其推进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执政道德:执政合法性的隐性和柔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群  何明 《江汉论坛》2006,(5):35-38
执政合法性是指一个政党在执政后,其所提供的统治秩序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拥护的问题,是每一个执政党都面临的重大问题。执政道德是执政合法性的隐性和柔性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基础。在执政合法性的视野下,科学认识并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是增强执政基础,稳固执政地位,保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要在遵循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党的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执政价值合理性是对执掌国家权力"何以必要"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追问,执政工具合理性是对执掌国家权力"何以可能"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追问。执政价值合理性与执政工具合理性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执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执政价值合理性与执政工具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凤斌 《阴山学刊》2005,18(3):89-92
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思想文化基础,以多党竞争轮流执政、分权制衡、代议制、普选制和法治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当代政治制度,其思想文化基础是根源于古代希腊,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得以形成和完善,并在当代西方的政治思潮中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自由民主思想。这种自由民主思想集中体现在西方思想家对人性、民主、法治、道德等问题的探讨与认识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先导性工程,和谐社会要求建设道德至上性政党。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总体上应是一个“道德型政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典范”,具体涵盖执政公正、执政诚信、执政廉洁、执政为民等多重指标。  相似文献   

9.
执政伦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导向、规范和终极关怀的作用.执政伦理建设是政治伦理化的逻辑必然.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事关党的执政,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执政伦理的基本要求,加强执政党的道德建设是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邓廷涛 《兰州学刊》2009,(Z1):34-35
政治道德会影响政治发展的社会环境、民众对国家政治发展的信心、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的贯彻实施以及政党权威的生成。这些方面是国家政治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重视政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7,20(1):94-98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小学》一书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视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视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朱熹的蒙养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义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长期处于儒家某些道德诉求的从属地位。这种从属性主要表现在:在法的制定方面,以儒家的某些道德诉求为法的价值追求;在法的实施方面,以儒家典籍为断狱的依据。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历史上以农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熟人社会中道德力量足够强大;族群本位的思想观念抑制了正义观念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述的关于君子美德、中庸之道、理性和公正等思想,对于西方的人文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必读的经典.本文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诉求和价值取向入手,对照中国孔夫子的中庸思想和伦理学说,讨论这些古典学说对于当代人文思想和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太平兴国五年榜进士立论,对宋初进士的籍贯与地理分布、家世与仕途,以及婚姻关系、政治道德、政治观念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把握宋初进士的特质及宋朝士大夫阶层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有关"精神"的阐释告诉我们,精神是绝对对立的统一,是个体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其本质是自由。伦理精神实质上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概念。但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而此种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就是由于中西方伦理精神在文化传统与文化设计上的殊异而导致的。由血缘与情感、地缘与理性构成的中西方文化殊异也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伦理精神文化走向———一个创制了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理性王国,而另一个则致力于建构和谐的伦理社会实体。  相似文献   

17.
从组织的视角对产业价值链的生成机理、组织特性及其治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价值链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价值链上各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同,对其增值的贡献就不同。权力的分布取决于资源的分布,产业价值链上权力分布非对称。拥有核心资源的企业掌握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各企业拥有资源的变化会导致权利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山西票号的百余年发展中,创新与固守是其发展路径的双重选择。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政治及历史因素的偶合、创新型商业人才的蕴育等因素而促成经济文化创新,如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铸、商铺改组票号、厚德重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独具特色经营管理制度的开创等。然而,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下的票号经营者,因摆脱不了官本位和封建皇权及与生俱来的保守和排外,终使票号在固守中走向衰落。山西票号的兴衰说明,企业长期繁荣的基础是知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又是一个道德的实体。不同家庭构建着不同的家庭道德实体。传统型的家庭形成了整体性、权威性、继承性的家庭道德。现代型的家庭产生了多元性、本位性、功利性、冲突性的家庭道德。正确地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道德,对于新形势下确立新的家庭形式和形成新的家庭道德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是对其他权力制约方式的补充和超越。道德制约权力能够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境界,保障权力运行的道德取向,并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但从政治实践来看,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主体层面由于自利性在市场交换原则下的扩张,导致权力主体道德信念的蜕化;道德自身层面由于道德法律化不健全和道德社会监督不完善,导致道德他律的缺失;组织环境层面由于公共组织道德制度的扭曲,导致道德氛围的衰败。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需要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是创新道德教育,弘扬从政道德信念;二是完善道德立法,明确权力运行的道德边界;三是推进道德问责,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四是匡正道德制度,提升公共组织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