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中国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源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作为道德原则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存在。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天,其内涵的确立及发展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为人格之天到义理之天的转变,第二次为心性义理之天到现代道德形上学重建。通过对人格之天、心性义理之天在道德原则合法性问题上的作用及自然之天对它们存在地位的冲击的探讨,可以揭示出天作为伦理合法性基石的深层理论矛盾,而这一矛盾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当代道德形上学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分析<论语>中孔子言天的语录,可知孔子是讲天的,其言之天不是自然之天,也不是多重涵义的相混之天,孔子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从外在性和内在性两个向度,言明了天的主宰义和道德义理义.其言之天是浓厚宗教色彩的主宰之天和浓厚价值意蕴的道德义理之天相圆融的一体之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老子和庄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自然之天。事实上,老子与庄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既是被人们事奉的宗教之天,又是包括自然现象在内的自然之天。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不是矛盾的,与其最高哲学范畴“道”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孔子与孟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宗教之天。事实上,孔子与孟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把握儒家思想内核必须弄清楚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天"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王夫之关于"天"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与他以前的思想家相同。王夫之在"天"问题上的最大创新之处,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在天之天"与"在人之天"这一对范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哲学分析中,从而使自己关于"天人之际"的思想具有了以前思想家所没有的新内涵、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下的当代中国人,面临一种非常矛盾的生存境遇和道德困境。昔日作为中国人民间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是对中国人文理性儒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也是中国百姓之终极关怀的具体表达形式。"天地君亲师"是一个以天(神)为统摄、以血缘孝亲家庭为基础、以大地自然为家园、以祖国社群团体为依归、以尊师弘道、文化守护为己任的,作为公民个人信仰和道德实践的基础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下的当代中国人,面临一种非常矛盾的生存境遇和道德困境。昔日作为中国人民间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是对中国人文理性儒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也是中国百姓之终极关怀的具体表达形式。“天地君亲师”是一个以天(神)为统摄、以血缘孝亲家庭为基础、以大地自然为家园、以祖国社群团体为依归、以尊师弘道、文化守护为己任的,作为公民个人信仰和道德实践的基础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在合法性形成的过程中,权力除了需要为自身寻找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终极依据,还需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作为依托。中国自西周以后,政治合法性的焦点从天上回到人间,德成为构建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实质条件,由此铸就了中国传统政治强烈的道德伦理性格。  相似文献   

10.
在《尚书》经义系统内部,"受命"作为与一种"天—人"秩序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贯穿了经文中关于历代圣王政教实践的记述.《皋陶谟》中提出的"天工人其代之"论断,表明了"天—人"秩序落实于人伦—政治实践领域的必由进路."天工"即由"天"降于人间的职事,"天子之位"即"天工"等次秩序中的最高统治分位.王者依照"天子之位"的职权...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天道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自然秩序、道德秩序和命运主宰是天道理念的基本内涵。天道信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儒家道统的精神原理和古代皇权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民间习俗,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心理。在为中国现代化确立“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和谐”等现代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天道信仰具有重要的价值;倡导文化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需要我们重视天道信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庄子"浑天"思想的阐发,王夫之提出,正当的言说天道的原则包含三个层面:(1)不离地以言天;(2)天主理而地主气;(3)言天止于神化而止。对天道言说原则的如上理解,王夫之试图表明,天道本身是区域性的甚至是相对性的;天道不是绝对的超越者或形而上学的造物主,而是一种将秩序与浑沌包裹在其中的气化论宇宙观;作为神化之来源的天道具有一种不为人的知能所穿透的浑沌性与未决性。  相似文献   

13.
"天"及"天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所预设的道德彼岸."天"及"天命"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在西周初年,其道德内涵则因周公而确立.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天命"思想,使"天命"由眷顾天下的统治者进而惠及每一个有德者.个体"体天命"的过程亦是"天命"的道德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人提出"以德配天"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赋予"天"以伦理品格和理性色彩."天"观念的这一变革决定了西周的立法与司法样式,深入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不同的区域来看,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个区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异,于是人们将其分为不同的文化圈,比如“宣南文化圈”、“运河文化圈”、“永定河文化圈”、“长城文化圈”等。从明清以来,处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成为连结皇宫与天坛、先农坛的天街,并逐步形成了以祭天文化为核心,以商业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戏曲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为特色的繁华的街区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天坛文化圈”。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人就产生对“天”的信仰和依赖,因而中国古代君权“天”授的政治传统正是基于对这种民间合法性信仰的精准回应。但“天”本身是抽象而不可触摸的,于是盛行在古代世界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祭天之礼参与了这一合法性的构建:礼仪通过不断把天子是天和臣民中介人的观念灌输给民众,由此建构了一种虚拟的天地君的秩序,并又通过庄严的典礼向世人展示了这种秩序的永恒性与神圣性,从而使君主成为神在人间的代表,他的合法性得到天地等超世俗权威的认可,从而成为上承天命的合法领袖。  相似文献   

17.
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渗透到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各个方面。《诗经》雅颂里充满了诗意化的天人思想:先民们从“天生万物”而萌生了“天生人”的观念,天被视为有生命的实体(上帝),它成了最高伦理道德的化身(天道);因君为天之子,故天君同道,君应有德,顺天保民(王道),否则君违天道,王位将倾。这种天君同道思想是基于现实的苦难和先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种诗化思维,对天的神化与对君的控制并存,其结果是在现实性的虚幻中实现了理想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18.
"神人以和"与"诗言志"是上古时期重要的文艺思想,该文用西方"快乐"学说与中国民族音乐传统论述了"诗言志"、"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和谐风化关系,言简意赅地提示出"神人以和"这一"天人合一"的德艺内涵.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