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平原则的环境伦理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是伦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伦理学突破传统伦理学的界限,赋予了公平更为丰富的内涵.在环境伦理学中,公平包括人与自然层面上的人地公平以及人与人层面上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其中代内公平又可分为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人地公平的人类基本行为准则是尊重自然原则和责任原则,代际公平的人类基本行为准则是责任原则和合理储存原则,代内公平的人类基本行为准则是权利平等原则、公正补偿原则和合作互助原则.  相似文献   

2.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它根植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文化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如何有效利用人在不同空间场所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以此创建更加人性化的风景区环境。  相似文献   

4.
环境责任的国际公平诉求,是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责任和环境负担能力差别,要考虑历史排放责任和污染产业的国际转移因素,确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平与环境民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公平不同于传统公平之处是扩大了公平的范围,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和种际公平,其中种际公平是最能体现环境公平特色的内容.判断物种是否公平的主要依据,是自然正义即自然生态规律.环境民主是环境资源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养成环境民主理念是发展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需要,实行环境民主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根本保证.环境民主理念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公众参与是环境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环境民主理念普及的必然结果是环境资源法的民主化,环境民主手段的法律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城乡环境不公更成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居民在环境资源的分配使用、环境污染后果的承担等方面都明显处于不公平的境遇。因此应当结合环境公平理论的新要求以环境公平为基本理念构建新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实现城乡环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和代际关系等几个层面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环境公平问题,只有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保障农村环境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企业都在关注公平问题,但对公平管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使公平管理行而无效.因此,如何有效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及企业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公平管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探讨新型的护患关系 ,提出了护理语言与心理学技艺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环境正义刍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的凸现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环境正义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黑人因为垃圾倾倒问题提出抗争,引发美国社会公众与学者的声援,进而提出了环境正义这个新的伦理概念。本文主要着眼美国“环境正义”的概念和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美国环境正义的内容和应用:我们对于环境正义诸多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环境正义给环境政策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带来变化;环境正义更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矫正;环境正义揭示了环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利益;环境正义关心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环境胁迫及其解决之道;环境正义运用了平等原则解决环境权利和义务。恰当的环境正义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对于构建中国环境正义理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学视野中的环境正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表面上看,环境正义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正义。不同层面的环境正义根源于人的多种存在属性,人的类属性与全球环境正义相对应;人的群体属性对应的则是群际环境正义,与人的个体属性相对应的是个体间环境正义。在环境正义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公正地分享环境利益和承担环境责任,重视每个人都具有的环境权利和应尽的环境义务,在权利和义务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要关注不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和穷人在环境权利与利益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急剧膨胀的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他们对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与此相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在根本上是源于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首设置的不平等社会制度或结构问题所导致的。然而,归责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才是第一要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达中国家或地区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分析,当我们把人类整体的繁荣昌盛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时,一种能力方法理论可以支持我们提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全球性环境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使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的直接结果。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目前我国许多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浅绿色”阶段。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以及随之而发生的环境观念变化揭示,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尽快地从“浅绿”走向“深绿”,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污染与环境正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和典型水污染事件,研究发现,我国水污染引发的社会不公主要表现为:①上游企业、居民等排污,下游地区居民、政府等承担水污染的后果;②城市将河流当作排污通道导致农村环境致病社区化;③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资源与环境代际分配不公。治理环境不公,走向环境正义需要经济高效、社会公正、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和公民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不舍的追求,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需要新的正义价值理念引领,环境正义应运而生。环境正义就是要求人类在处理环境危机时做到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与承担,以求整个人类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于分析当前国际环境正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在国际环境正义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代际公平理念影响着环境法并成为其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但要在人类制度和行为中落实,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显然是不够的。通过代际无知之幕的分析,为代际公平的衡量提供标准,即维持财富总量的原则,进而落实为具有操作意义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环境正义属于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社会正义,自然环境被排斥在正义关怀之外.为了使自然环境成为正义安排的对象,须建构一种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环境正义.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正义既以人的道德自觉为基础,又从某种意义上内在契合着正义的相互性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拥有平等地位的正义,从而确认人对自然的尊重;二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公正交换的正义,以担保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司法中适用环境修复责任契合“运用司法手段修复生态环境”的政策导向,具有“惩罚犯罪和修复损害”的双重责任功能,顺应“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功能融合”的发展趋势,是符合法律责任规律的制度安排。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环境修复责任得到多元化适用,但也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困境,存在“责任性质认知困惑、责任方式适用混乱、超越司法职权边界、滋生裁量失控风险”等问题。就适用方式而言,提倡将环境修复作为量刑情节、非刑罚处罚措施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方式予以适用,并通过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刑事和解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等司法制度,为环境修复责任提供多元适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