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萧丽红的《桂花巷》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封建大家族中女性当家人生存境遇的经典之作。文章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旧时代女性共同的生存困境,探寻女性萌发的主体意识,从文化角度揭示了作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笔底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大都表现了对生存的悲观、庸常、乏味、绝望情绪.这是张爱玲所处的时代使然,生逢乱世的张爱玲看不到社会前进的目标,找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更遑论个人的前途.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熟悉旧式家庭在现代都市的衰朽,尤其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处境。在《倾城之恋》中,她悲凉 地揭示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她们遭受的精神创伤,同时也指出,女性只有争取经济的独立和自主,才能摆脱这种困 境。  相似文献   

5.
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张爱玲,本着对现实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体悟,走出女性神话,以冷峻平实的笔调揭示出:传统的男子中心意识造成女性内在精神的匮乏和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播弄,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在张爱玲那儿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相似文献   

6.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大多数女性常会陷入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的困境,于是就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这种困境,最后产生一种变态的行为思想,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这些变态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生活在铁闺阁中的女性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所作出的挣扎。  相似文献   

7.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在日据上海时期的写作形成了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与战争、宏大与细微的另类叙事潮流,尤其是张爱玲极具特色的"细节"描写,更蕴藏着特殊的人生观和政治诉求。近年来海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开展张爱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观照张爱玲以及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政治关系的特殊视角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她的主要作品集《传奇》和《流言》,蜚声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现代洋场社会里有难得的爱情,但这难得的爱情终归被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旧的大家族所扼杀,所吞噬,写出了自己对现代洋场社会吃人真相的理解。文章从女性俯视形象的窃笑来自对男性形象的贬抑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窃笑的几种形式,以及张爱玲与其笔下女性俯视形象的精神联系。从而阐明: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和西方殖民地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在鲜血淋漓中满身伤痛的她们犹如巨石底下的小草,依然发出或是低徊,或是扭曲的呻吟,她们是上海、香港现代洋场社会里醒觉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位。她在追求金钱、爱情和生存方面无望的挣扎,最后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曾为了金钱、爱情和生存痛苦的追求,但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中同样有对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的追逐,却都不同程度地迷失在这场追逐之中,并且,她们的追逐与迷失在形成原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她们追逐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曹七巧和斯佳丽的悲剧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位。她在追求金钱、爱情和生存方面无望的挣扎,最后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曾为了金钱、爱情和生存痛苦的追求,但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中同样有对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的追逐,却都不同程度地迷失在这场追逐之中,并且,她们的追逐与迷失在形成原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她们追逐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曹七巧和斯佳丽的悲剧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和张爱玲以女性体验书写女性欲望,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女性的困境及突围策略。但她们对女性欲望的聚焦点不同:丁玲聚焦于女性精神欲望的发展,张爱玲则聚焦于女性物质欲望对于女性生存的本体意义。她们的写作在时间上连续,在内容上互补,共同凸显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女性欲望化诉求之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陈染小说中女性生存状态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女性个体的生活影响,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困境,以及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完善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在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性,她们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结合莱辛几部有代表性的小说,从女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困境、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困境,以及爱情困境和身份认同困境几个方面阐述其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通过呈现世俗生活,展示了一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饮食男女,他们与自然世界处于对立的状态、与他人之间形成了冲突、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从而呈现出种种畸形的精神状态,这与西方存在哲学提出的人的“异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摒弃了对意义的向往和对道德的说教,其冷漠静观的背后是对人类生存状况关怀和追问,在形而上的思辨上达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依据文化批评,对《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进行平行研究,分析中外两位刻画"畸人"的女作家在女畸人创作寓意和创作手法上的异同。通过象征主义手法,张爱玲对丑陋身体的刻画揭示了女性活着的困境和无奈,批判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奥康纳对身体丑陋的意象书写更像是宗教启示录,揭示的是丑陋的人性本身,借以探索现代社会人性迷失的疗救之途。  相似文献   

20.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爱玲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即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她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存在价值即女性本质———一种具有神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等特点的女性原则,具备这种神性的女性本质者才是真正可爱而健康合理的女性。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女性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结束非人、非女人的女奴心狱生活,才可能成为自由自主的女性优美自在的生存。她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的不幸和她们安于不幸、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表达了她对“女奴”灵魂的痛苦拷问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痛切反思。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张爱玲作品具有识读社会进化和女性解放程度的镜子的意义与价值,并获得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