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什么是中国西部文学?说其有,似乎冥渺不可捉摸,说其无,似乎又隐隐若现。有一位诗人说:这种境界有点象古人诗句所形容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以为是很恰当的。这里牵涉一个提出西部文艺口号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问题。西部文艺的提出,是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社会变化的节律和历史进步的速度,往往以日计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可是,我们却在噩梦中沉睡十  相似文献   

2.
田雨露 《理论界》2022,(9):72-79
《文章鼻祖》作为钟山书院教材,是乾隆书院理念、早期钟山书院教育思想与杨绳武学术思想共同作用的产物。杨绳武选文经传、史汉、诗赋并重,所选皆为“文字之祖”,特别推尊《尚书·尧典》作为万事万物之祖的至高地位,建构了《尧典》与经传、史书、文章的渊源脉络。在具体阐释上,杨绳武采用以文说经的方法,抉发经传、史书的文学特征与价值,与乾隆以后经史研究方法异趋,体现出以文学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为科举写作服务的现实意图。  相似文献   

3.
由于“新状态”文学的提倡者对这一定义缺乏清晰的定义和阐释,所以,我只能在通读了有关“新状态”文学的文章后将之粗略地总结如下:“新状态”首先指作家对自身的一种位置意识,亦即从高高在上的启蒙者|代言人的地位降为社会生活的普通参与者,不再具有代表真、善、美讲话的先天特权,并且由于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从总体上退到边缘状态;其次指作家在这个位置上的新的写作策略,即从伟大叙事|讲述寓言|洞察本质的俯视姿态转向平视生活的个体观点,仅仅描写和讲述自己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由这生存姿态所折射出的生活。 经过这样一番归纳后,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新状态”文学的提倡者承认与否,这一提法属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却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简要的审视。后现代主义是始于本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化运动,体现在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大众传播媒介等领域。它并不是一种公认的主流文化,在其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争论,但它在以下方面却是达成共识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指一种力图超越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其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期刊和现代文学之间互文共生于现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港版《文艺生活》月刊中具有浓厚政治性和鲜明华南色彩的文学文本,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学史视野下战后香港文学的定位——整体中国文学其中一个特殊而带地方色彩的部分.探究期刊文本和文学历史之间的互文共生性,为特定时期文学做侧面画像,是期刊研究和文学研究方法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褚春元 《天府新论》2007,(1):151-153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他及其后学著作《庄子》中,庄子以自己切身的艺术体验对文学艺术作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把“天籁”、“天乐”之美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论述更是精辟独到。“天籁”、“天乐”之美,即是自然本色之美,庄子把它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人们进行文艺鉴赏提供了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6.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7.
1933年间,北平相继出现了两种大型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和《文艺月报》。体裁与内容相似的这两种公开杂志之间有何关系?关于《文学杂志》,据当时左联负责人员陆万美的证言,它被当做了北方左联的机关刊物。但朱正以王志之在其《鲁迅印象记》里所描写的该杂志发刊筹备的情况为证据,主张它不是左联机关刊物。我再三慎重斟酌两种杂志的内容以及两位论者的主张,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朱正的主张相反,我认为《文学杂志》的产生是北方左联在纠正"关门主义"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之一。但这个富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也被文总(即指导左联的上级机关)视为"右倾化"的产物而拒绝了。负责开展左联活动的潘漠华、陆万美等人受到批判,左联又改变了方向。《文艺月报》是在文总的指导下以北平社联的负责人员为中心创办的刊物,它是在推动北方左联全体走上"左倾"路线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种杂志。  相似文献   

8.
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笔耕》文学研究组最近召开了关于文艺真实性问题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写真实”口号。 讨论会上,许多同志谈到,当前之所以围绕“写真实”口号展开了争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写真实”口号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写真实,就是要描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写真实、应该包括生活细节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有的同志认为,写真实,就是要写出生活现象和生活本质的真实。作品的真实性,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民国文学史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研究范式,而非单纯的政治视角或文学视角;意在打破现代性观念的话语牢笼,打破“中国新文学”概念一统江山的学术格局,致力于中国文学一体化进程的建构;意在中国文学一体化进程和中国文艺复兴的视野中,分析、理解和阐释民国文学的鲜活性、丰富性与动态性,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延安机制”恰恰是由民国机制的某种弹性和张力空间所造就,已逝文学史各种内外要件的复杂关联需要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中国新文学大系》,所进行的文献学个案研究。包括对《大系》编辑出版背景与过程的考察与研究;对《大系》编选体例、编辑思想的研究;对《大系》所涉及的文学革命运动(包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内容、断限、分期,它发生的历史动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与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等)和文学论争的研究;对《大系》所涉及的现代文体理论研究;对《大系》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不乏对文学文献进行个案研究的先例。如对《昭明文选》的研究,以至于形成了千年不衰的“…  相似文献   

12.
<泰华文学>是泰华文学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至今已发表了近千篇作品.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座蕴藏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图库的话,那么这座图库里所存储的众多图象可以按类归纳为三种图象,即湄南图象、中国图象和泰华图象.通过研究这三种图象我们发现:泰华文学逐渐找到了自我,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学领域发生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阶级论"与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的论辩。鲁迅在论辩中发表了长篇论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章指出了新月社标榜"文艺自由"的虚假性与反抗专制压迫的软弱性,阐明了自己译介苏俄文艺理论的动机与目的,并对梁实秋用"人性论"否定无产文学的种种错误论点进行了辩驳。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现象都是其正面,而它们的本质则在于反面。例如,它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的领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在创作上最早反映这一特点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理论方面,则是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李大钊这篇文章,主张新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应该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葛红兵所著《“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了。该书收录了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和近几年来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开阔的文化视野,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深入探讨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与形式,鲁迅的“殉道者”人格,周作人杂诗的独创性,许地山小说中“贞女”与“圣女”的内在矛盾,沈从文的原始人性批评观,苏江、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等诸多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急待突破的问题。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描述,该书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富启发意义。《“五…  相似文献   

18.
1986年7月,左人在全国党校系统文艺理论教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关于创立文艺领导学的思考》的论文,该文关于“创立文艺领导学”的意见,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此后,左人便和苏川一同撰写了这本《文艺规律与文艺领导》,研究文艺领导行为、建立文艺领导学是一项大工程,如果有朝一日这门科学终于建立的话,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它的奠基之作。《文艺规律与文艺领导》立足于对文艺领导理论的探索,它以文艺领导干部为读者对象,从领导文艺工作的角度去研究文艺(文艺领导活动的客观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探讨如何运用文艺规律领导文艺创作;既研究文艺领导者自身,又研究被领导者(文艺家、文艺大众),还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  相似文献   

19.
关于梅拉赫的“动力过程”及对我国“新状态”文学的思考朝黎明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60─7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它对研究文学的接受及其影响问题,对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在此,笔者想就梅拉赫的“动力过程”理论及我国“...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人类学”是比较文学新兴的分支。它试图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文学材料,而文学材料又可能反过来充实并革新那古老的人类学。人类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及其文化,那么“文学人类学”就必定是跨民族、跨语种、跨文化,因而注定是“比较的科学”。“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崛起是近几年的事(可以参看方克强和叶舒宪等的有关论著),但是它的“运用’句有七十年左右的历史。郑振择、闻一多、陈梦家以诗人研究中国的民俗、神话,取得骄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文学人类学”。这里还不说茅盾、鲁迅、郭沫若等的零星工作。中国文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