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借助法律的推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于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改进司法运行机制,优化法律控制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强化环境保护执法.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一直是法律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各项制度所应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大目标。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尤其应该以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应该把公平正义作为其核心价值追求,以此来带动和推动其他社会制度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的实现,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以法律整合把社会中多元化的不和谐因素转变为建设性的综合体,使多元化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价值主体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存、共进步和共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同时,和谐社会又能够使多元化因素及法律整合增显价值。因此,本文从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法律整合对于和谐社会的效益性和持续性价值、以及和谐社会对于法律整合的增值性促进等方面入手,论证了和谐社会与法律整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在积极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检察工作的发展.正确界定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内涵、评价标准,寻找影响检察法律监督能力诸因素,寻求提高检察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既是推进社会和谐中检察效能发挥的关键,也是检察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而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法治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法律制度达成自身和谐与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障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加紧完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而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法治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法律制度达成自身和谐与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障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加紧完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下的公平与效率——一个法律价值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它包含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安全、秩序、效率等价值.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法律诸价值的相对地位是不同的,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价值需求.近年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国法律价值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争议焦点.公平是法律的首要价值,效率是经济的首要价值.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法律与经济的统一.以法律之公平消除因追求经济效率而带来的社会不公现象,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法治的促进与保障,在和谐社会与法律供给的共生互动逻辑关系中,和谐社会所包含的身体与心灵、个体与社会、国内与国际、人类与自然、规范与价值等方面的和谐要素,需要法律能够提供满足个体身心的和谐、协调利益关系的和谐、促进世界关系的和谐、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及聚合价值体系的和谐等多维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伦理性、“德主刑辅”与“礼法结合”、“重义轻利”、“息讼”与“人本主义”等法律文化特性。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法律文化为例,阐述了其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江渝 《学术探索》2007,(6):45-48
为实现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认为,应对落实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即公共政策应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彰显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突出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并且指出了建设这个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这个体系的一些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第一,把握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作为这个体系前提基础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什么;第二,人格平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导向和理论旗帜,是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的普照之光。当然,我们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解读人格平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心鉴 《文史哲》2006,3(1):150-152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然 《学术探索》2009,(5):92-95
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存在并实际地发挥秩序维持功能的必然性。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弥补国家法有限性的同时,又和国家法发生冲突。在国家法制统一的要求下,少数民族习惯法应受到国家法的检视和制约,其中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部分应受到否定。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国家法制统一的要求,决定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逐渐被国家法取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等原则,是和谐社会构建对行政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公正为基础的市场导向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政发展的核心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人格建设具有同质性。和谐人格的发展、生长和转变的逻辑起点从和谐社会建设开始,需要确立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规则、确立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习机制和创造和谐社会建设尊重人的价值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林金贵 《学术探索》2006,1(3):44-47
“人权入宪”后,对什么是宪法精神,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宪政,是理论界引起诸多争论中热点话题,本文首先评判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宪法精神的论争,认为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正在从国家本位向人权本位转化,并指出中国人权的本位转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现行宪法应当进一步改进之处,论证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9.
立法的人性化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权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立法的出发点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人的权利,人权保护下的立法理性也处于调整中,立法者基于理性制定的法律规范应愈来愈被不断调整以接近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越被道德渗透,人性越贴近社会和自然,立法则是创造合乎人性的法律环境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