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中包含着一个"是"到"应当"转化的难题.难题的症结在于对"认识"的理解.运用广泛认识论的观点,难题也就迎刃而解,相应地,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政策策略的"变"与"不变"是事关大局的重大课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以之为着眼点,详细分析其具体内容、层次特性、辩证关系、判断标准等内容,既能够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辩证特质的认识和把握,更可以为我们制定政策、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从理论上开辟了一条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在"师夷"方面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内容更加丰富,仿照欧美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然而辛亥革命在"制夷"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与不足,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时地暴露出来.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若要取得胜利,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被""把"同现句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和弄清其与"把"字句的关系,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认为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意特征等视角,可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对动词的限制、动词的性质及与"把"字短语的关系、动词受事的移位、句式转换、能愿动词和副词的位置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内在联系;从产生时代、使用频度、施受关系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历史上的两大主要宗教.而"如来藏"观念和"我"的观念则分别在两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观念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差别点更为突出.考察二者的主要含义,分析其同异,对于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内容,明了东方文化的理论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初期兴起的治理理论,虽被广泛使用,但其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尽管"治理"在理论上存在着概念的混乱与含糊和试图掩饰价值取向,在实践上也存在失败的可能,但治理理论对中国政府改革仍有其借鉴意义.应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我国的改革朝着"善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燮和对辛亥革命来说,称之为"元勋"并非过誉,可历史教科书和有关传记作品却把他说成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吹鼓手.其实,李燮和列名"筹安会"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他的人品、思想及诸多史料的佐证,都说明他对复帝制、废共和是势不两立的.因而他蒙冤受辱,理应昭雪.而这一冤案的始作俑者,就是当年被李燮和从清军手里救出来的陈其美.因为陈其美玩弄权术当上了本应属于李燮和的上海都督,为掩盖自己的丑行,陈及其手下的蒋介石就抓住李曾反对过孙中山及列名在筹安会大做文章,从而造成李燮和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贡献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8.
回顾藏学界对"bon"一词的认识,其观点和理由可以归纳为本土词说、外来词说、方言词说等三种.本文认为,"bo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藏语,早期的"bon"与古汉语"王"同音同义,迄今史至少有3250年的历史,其现代藏文拼写形式先后经历了dbund、dbun、dpund、gyer、hus等若干种,其中gyer、hus分别是bon一词的方言词.同时还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一词具有了王、祭师、巫师、诵唱、教主、呼唤、牧区、瓮、光、基本经文、基础、根本、根、事物、指导、力量等诸多含义.这些含义充分体现了"本"在不同时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好不好"附加问有两种话语功能:寻求允可与提请注意."好不好"附加问的"提请注意"功能应该是由"寻求允可"功能演变而来的,标志着"好不好"已经虚化为一个话语标记,用以阐明其所附加的话语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此外,它还表明了说话人对所作的陈述以及对听话人的立场和态度."好不好"的这一演变过程是一个由表达主观性的道义情态意义发展到认识情态意义、再到表达交互主观性的意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南宋理学家陈亮认为道(理)是与自然和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它如同"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是人们可以体察、认识的客观存在."王道"、"霸道"是贯通三代和汉、唐以下各代帝王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未被"隔断"过,"王霸并用"之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是治国良策."义理"、"功利"是三代、汉、唐皆有的行为准则,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义要体现在利上,利也就是义,"义利双行"缺一不可.帝王治国要"爱人利物"、"生民之利"、"义利双行"才能富国强兵,人民生活安定.在"成人之道"问题上,陈亮主张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即光明磊落)、"推倒一世"、"开拓万古"的"智勇"之士,作一个实事实功的英雄豪杰.陈亮对以上三大问题的观点,是他的"明"思想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