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2.
"焱"字独特的构形方式体现了汉先民的原初宗教观."焱"是由三个"火"构成的呈三角形的汉字,从中可以透视出汉先民重视数字"三",并赋予它神圣的宗教含义;崇拜"火",形成了相应的崇拜仪式;强调"天" "地" "人"三才在造字中的作用,三角形的汉字结构承载着阴阳和谐的宗教观念.古汉字的构形与原始宗教是互渗的.  相似文献   

3.
正"我喜欢郭德纲。他的幽默不是挠你痒痒,他敢嘲笑不正之风。""你和郭德纲有点像。""有一点像,都脸圆。你要见到郭德纲告诉他,说我于莺说的。"这就是于莺,冷不丁儿冒出的话就能打破初次见面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北京城一个说相声的人火了,几乎是一下子火起来,他就是在北京城漂了十年的郭德纲。  相似文献   

5.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这样的生活节奏,人在春、夏之季有个虚火实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了虚火实火,也不要胡用药乱投医,适当调整一下饮食,就能百病俱消了。而绿豆,正是春、夏两季治疗虚火、实火的一剂良药,大家不妨一试。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都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因为这种"火"能温暖身体,提供生命能源,所以大家又把它叫做"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应该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12,(3):43
你是否有时在答应某件事或某个人后又后悔了呢?那你可能患了取悦别人的毛病。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很难说"不",那你可能太在乎他人了。考虑你自己的需要,并要记住,你有一切权利说"不"。学会说"不",并享用你所得到的剩余的时间、精力和空间。如果你办  相似文献   

8.
宋襄公畸形"仁义"心态之文化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金的魅力现在基金成了国人的"新宠",北京人将买基金昵称为"养鸡".平日里熟人见面,口头语"吃了吗?"改成"你买基金了吗?""更有甚者,街巷中、银行里,乃至办公室、写字楼间,闻"鸡"之声四起:"最近又买哪只'鸡'了?""这周哪只'鸡'跑得快?""你'杀鸡'了吗?"……  相似文献   

10.
据说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早已走向世界了.几年前我在慕尼黑时,一位德国女士告诉我《花样年华》她看了两遍,喜欢得不得了,《卧虎藏龙》出来后她又看了两遍.我理解她对"东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迷恋,我也了解许多中国的文化人是怎样迎合这种"国际口味",以打入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七八年前,我参加比利时的一个诗歌节时,一位记者采访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导演的作品很中国化,而你的作品不是这样?"我记得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作为回答,这句话是:"即使穆罕默德不和骆驼在一起他也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1.
倡言"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是谶纬宣扬尧后火德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春秋公羊家们曾有孔子"缘鲁以言王义"、"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把没有过当"王"的实际经历的孔子说成为"素王";而谶纬家在公羊家说的基础上,对"素王"说做了怪异的发挥.他们声称:孔子是"黑帝后",因属德为水,故无法"代周家木德之苍",于是只好充当汉继周的媒介,以"玄圣"的身份"为汉赤制";<春秋>、<孝经>两部书,是"玄圣"用以制法的主要典籍,而<春秋>所记"西狩获麟"故事,则是"赤受命.苍失权"之符.为了使"获麟"与"赤汉"受命产生联系,谶纬家对"获麟"故事做了指向很明确的改编.孔子由"素王"变为"玄圣"的过程,便是由"受命王"变为"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春秋朝"的同时,也剔除了一个实际存在过的秦朝.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认定"没女"一定会输给美女,那意味着,你把人生一切的赌注都投给了色相,不作他想,所以失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事实"没女"不等于"霉女".把自己一切倒霉的事都归咎于"没",只能说明你不长进.输赢,都是你和对手在一招一式间共同筑就的,无论是美女还是"没女",谁都不是天生的赢家.  相似文献   

13.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自古以来就是金玉良言。可是对试客而言,吃喝玩乐用,不必付费,还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又时髦又节省的"免费生活",让你找到"上帝的感觉"了吗?  相似文献   

14.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哲学也经历了由神的哲学到人的哲学的转变.<诗经>大、小雅中的诸多诗篇,都印证了周人"天命"观念的嬗变,在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周人敬畏"天命",但不像殷人那样迷信并沉溺于"天命",而是把"天命"作为王朝合理存在的依据."正雅"中的"天"虽威严却藐远,先祖的人事功业在其中却显要而明朗;"变雅"中"天"的形象与周初的"天"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诗经>祭祀诗中体现了一种人与神交流的语辞传递方式,即通过巫身份的"祝"将人语呈告于神又转述神对人的赐示.此情形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可见,好象有一个固定的"对话框",人神"对话"多用之.  相似文献   

17.
"奇"为李白之特质,具体表现在其生死、家世、才华、气质、个性、志向、爱好、经历、行为、诗文诸方面.李白之"奇",既源于其人之本真,也有其笔下自我之夸饰,但更多是他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衍绎."奇",展示出李白突出的个体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李白文化精神".李白之"奇",充分表现了人性的美好需求,满足了人们好奇夸异的心态.就文化背景看,在以权力为中心、皇权至上的专制时代,李白之"奇"更具反叛性的积极意义.李白之"奇"是新奇,奇得明白自然,既超乎想象,又合情合理,奇而不怪.李白之"奇",既是盛唐时代精神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盛唐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吴蔚 《国际公关》2022,(3):164-165
"上线销售仅三年,年销售额突破27亿""成立仅两年,市场估值超过22亿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数据,是国货新锐品牌"元气森林"和"瑞幸咖啡"的真实营销成绩. 如今的中国市场上,像"元气森林"和"瑞幸咖啡"这样"高调出道"的新锐品牌并不少见.据统计,2021年"618",有总计459个新锐品牌拿下了细分行业销售的NO.1...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中提出的"文"的概念,它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为"文明",二为"文化",三为"文饰"."文明"在<周易>中以"山下有火"的形象出现,说明中华文明在起源上是重"象"的,这与西方文明重"言"有所区别."文化"重在"化","化"在中华美学中表达了主客统一所达到的"和谐"与"圆融"的境界."文饰"说明中华美学是重视外在表现的,但这个修饰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修饰的最高境界是无饰,也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强调"礼别华夷",以文化区分"我者"与"他者",用"夏礼"则夏视之,用"夷礼"则夷视之,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先秦儒家认为人之天性与禽兽没有本质差别,全赖圣人教之以礼方得以为人."礼别人禽",以夫妇之礼作为人与禽兽的起码分界,不论华夷、有违反最起码的夫妇之礼的行为者,即视为禽兽之行.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仪的外在形式,把是否遵循"夏礼"的礼仪形式作为别华夷的最起码的标准,不仅如此,在是否践行"礼"的精神以别华夷方面,于华于夷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对诸夏之国并不宽贷.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用夏变夷"而绝不能"变于夷",既体现了民族观的开明方面,又反映出贱视夷狄文化的文化优越感,但先秦儒家不得"变于夷"的主张是无法完全阻断华夷文化的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