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认同指涉民族成员对国族与文化的情感归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赞同与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觉。道路认同的价值指向以尺度、原则、规律、目的的辩证统一,形塑于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相互联结与层级演进中,诠释民族成员的思想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观念,阐析其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动机与归宿。作为践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举措,生态移民的价值指向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要求,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引,凸显了与道路认同趋同一致的价值理念。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而言,三江源生态移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目标实现为价值指向,导引人们对生态文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承认、情感归属与理性自觉,以此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研究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得出的主要启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文化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教育和自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必须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3.
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在应然层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阐释政治体系、进行政治动员、维护政治团结、促进经济发展,能增进政治认同,建构政治合法性。然而,当代中国出现了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种种问题,如政府认同危机、执政党认同危机及理想信念危机等。为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然功能,巩固和发展政治合法性,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在宏观上,实现大众化的制度化;在中观上,强化大众化与实践的结合;在微观上,加强群众史观教育,树立历史主体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质上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必须依据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作用的发挥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基础和前提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党的意识形态观是否科学,即中国共产党是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度理论视角探讨鄱阳湖生态品牌资产构建的机理与途径,提出鄱阳湖生态品牌资产制度驱动理论框架.研究表明:生态制度环境是构建鄱阳湖生态品牌资产的基础,集群规范、政府指导和文化认同分别通过规范趋同机制、强制趋同机制和认知趋同机制对鄱阳湖生态品牌资产构成驱动力.其中,集群规范源于生态资源优势性、生态产业优势性、生态产品优势性和生态产业规范性;政府指导源于生态目标一致性、地方领导专业性、生态资源动员性和利益群体协同性;文化认同源于生态价值观共享性、生态理论认知性、生态理念俗成性和角色任务定位性.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阶段.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历程得出的启示是: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使命;确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核心内容;教育和自觉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途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形势下,获取最广泛民众的精神认同,进一步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历来有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大致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前;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总结其特点,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始终有敏锐和警醒的观察与思考。中共时局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形势政策与战略局势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与民主决策的理论共识与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经由时局观向世界各国、举国上下与社会各届发表看法、申明主张、提出要求和动员群众,以团结更多力量围绕路线纲领与中心任务,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0.
段凡 《学术界》2022,(7):74-83
中国共产党法治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法治基本观念,是对为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的认知确立和价值判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价值坐标和价值指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领导进行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法治观形成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坚持围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本质要求,发展着中国共产党法治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本质要求,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实现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奋斗历史经验和法治实践规律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法治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合和彰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辉煌历史进程中实践和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民主理念中的合理因素作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序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拓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教育界人士要直面的难题。其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是相互关联的;解决困惑的关键是把好高等教育的质量关,这要求我们转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观和操作实践方式。本文拟就从高等教育质量认识观和转变实践操作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高等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诚信观与社会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意识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接受或赞同的社会意识。诚信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意识 ,其特征就是对于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抽象概括中所形成的社会认同观念。这种认同观念来源于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真实的信用行为 ,是诚信观的重要认知基础 ;可靠的信任态度 ,是诚信观的重要评价内容 ;高度的信誉价值 ,是诚信观的重要取向标准。积极引导人们构建认同和实践诚信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在物质快速发展、科技日益更新、意识形态逐渐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力普及并继续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内热外冷、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和媒热民冷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目标进行阶段性划分,即把目标细化,方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方略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届、历次全会报告以及相关《决定》和《建议》,探讨了生态文明执政方略的演进历程,并将这一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奠基阶段:环境保护进入法律轨道;起步阶段: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环境保护从理念到行动;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熟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正式提出,构成"四大文明"系统。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一种观念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创新其理论形态,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其中的根本价值理念就是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形成了推动实践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强大力量。这一根本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现阶段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更加关注民生,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方恩升 《兰州学刊》2006,(5):198-199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上海等地甚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时,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过高而且不十分分明。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观念势必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现状等因素,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区分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自身的模式痼疾予以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生态理论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对高校所处生态环境的再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生态位的再界定和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再选择,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中准确地找到自身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