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现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然选择。良性互动关系是以良性互动机制来维系和支撑的。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互利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当全面实施运河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大力加强旅游开发中的运河非遗保护,充分发挥运河非遗传承人的双重积极作用,合理开发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完善政府调控监管职能。这可以为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文章在剖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论述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若干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那坡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在传承中面临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文章分析那坡县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面临的困境,以寻求广西边境非遗文化旅游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以来,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大工作要点,解决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聚焦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在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缩小两者差距。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多依托于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其焕发新生的重要路径之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在开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文章以山西省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将“非遗”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保护和传承,为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内涵与任务的规定也存在主要关注政府工作而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与展演必须遵照民众的固有方式与传统。非遗保护的主体应该是以社区民众和传承人为主的社会各方,其中政府部门是起组织、推动作用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从西部地区遗产赋存体量、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域文化战略引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保护模式具有现实性。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生产过程,通过旅游从业者学校教育、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途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构建一个过程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在文化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河南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需要对非遗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转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着力点在于集聚化、创意化、传媒化、品牌化。  相似文献   

1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人们对于其"真实性"的界定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越来越摆脱物质"永恒性"的束缚,并且对当下人类主体的意义则在不断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化到主观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出各民族对于身份政治、情感归属的重视。因而,在当今以旅游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更加合理地看待遗产的"真实性"以及遗产的非物质性,重视遗产的社会学和精神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参观者自主参与,在文化旅游中更多地通过"真诚"的互动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在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概念、保护、开发及经营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讨。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两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以系统观为指导,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模式、旅游主题形象策划等八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宝贵的文化财富,蕴含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与日俱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保护民族文化,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刻不容缓.纪录片本身就带有真实记录及影像传播的功能,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本文以非遗纪录片的题材类型与文化内涵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非遗纪录片影像表现的各个方面,并就融媒体对非遗纪录片的相关要求进行分析与论述,以促进非遗纪录片国际化、IP品牌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播.  相似文献   

2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多维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及如何开发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不可否认,到遗产地旅游是读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度的、非正常的旅游开发大大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将人们追求“真民俗”的“文化体验”变成了“伪文化”的“形式经历”,并直接导致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与整体性的破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让“形式经历”回归到“文化体验”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