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广西农业增效的根本,实现广西农民增收的关键,改善广西农村环境的前提。应从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来发展广西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5-2012年广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对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广西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广西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特别近几年上升较为明显,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广西应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重视环境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民生环保,完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建设是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广西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旱涝灾害诱发的生态灾变、产业转移出现的污染转嫁、石漠化蔓延、矿山生态环境恶化、沿海生态失调、物种入侵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建构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发展清洁能源、致力于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8,(1):34-43
从区域金融业及其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选取16项经济指标构建中国省际金融业竞争力测度评价体系,以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全国31省市的金融业竞争力排序表明金融资源向全国性金融中心集聚的"马太效应"愈加显著,一定程度印证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互为因果的结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处于金融业竞争力最弱的第五类地区。因此海南省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长远来看应该着力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并提高金融产业绩效,正确处理与房地产行业的关系,并从法律和地方制度层面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在环境规划编制与环境决策、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舆情引导、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等环境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大数据推动环境治理从行政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式治理转型、从分散化治理向系统化治理转型、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型、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然而,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面临着环境治理理念存在误区、环境智慧化治理制度层面的缺失、环境智慧化治理技术安全方面的制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建立基于“理念—制度—机制—技术”四维分析框架,从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加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制度供给、构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保障机制、促进大数据技术发展等方面探索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企业知识资本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积累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生态问题也由此凸显。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企业信息文化及信息制度对企业知识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协调、环境的信息传递、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企业知识资本积累的环境保证。因此,企业创造并构建有利于其知识资本积累的信息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减少流通污染,优化广西生存环境,又可提高广西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带动广西其他产业全面发展,还能加快广西区域经济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促进广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传统物流活动中运输、装卸和包装等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则直接影响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广西绿色物流发展在观念、人才、物流的工作环境、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都相对落后,为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促进社会绿色物流发展和改善企业绿色物流现状两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由自然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子系统构成,有开放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根据广西海岸带生态脆弱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特点,遵循"根据生态规律发展经济,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建立"高效、特色、生态"为主要特征的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广西海岸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持广西海岸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可维持广西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北部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具象,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其形成机制和根源有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明确环境产权,培养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共构的环境制度目标,疏通环境诉求渠道,促进和维护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存在密切联系.以广西为例,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条件可将广西分为桂东北山地生态环境区、桂西北山地生态环境区、桂中盆地生态环境区、桂东南山地丘陵平原生态环境区、桂西南山地丘陵生态环境区、桂南沿海生态环境区六大生态环境区,并分别采取点轴式较高密度布局发展模式,大分散、小集中、低密度布局发展模式,点轴式高密度布局发展模式,网络式较高密度发展模式,大分散、大集中的低密度布局发展模式,网络式高密度布局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金融综合竞争力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直接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区位是金融发展的空间,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制度是金融发展的环境,金融本身是金融发展的内核。金融综合竞争力既包括金融本身的竞争力,还包括区位、经济、制度的竞争力。对江苏13个地级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和苏州排名前两位,无锡和常州属于第二梯队,其他9个地级市属于第三梯队。对于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而言,区位因素很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础非常重要,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应从区位、经济、制度、金融四个层面系统探讨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广西的生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生态状况如何对珠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广西生态环境形势的基础上,对如何搞好广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为弥补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缺失而创设的一项新型环境治理制度。对于这一制度的完善,在学理层面,应当理清相关法律争议,形成理论共识。政府作为索赔主体,其请求权基础或正当性来源与其说是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不如说是其环境监管职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民事责任的新型环境法律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应当定位为"弱权行政"下的行政法律关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诉讼请求,未来可以考虑将两者整合并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在实践层面,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及时修改相关法律,出台司法解释,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化,同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保险、赔偿资金管理、案件会商等配套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具象及深层原因,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寻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与障碍,加强文化引导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的分析表明,至2008年,广西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基本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持平,且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处于竞争劣势.我国港澳台市场客流量下降幅度较大,发展趋缓甚至衰落;而新兴的东南亚市场则显示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是广西入境旅游业中的朝阳市场,竞争力较强;邻国、邻近地区、发达国家等客源地入境旅游基础较好,但是发展有衰退趋势,竞争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而“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刻内涵。作为新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以科技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并以良好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发展的外部环境 ,同时 ,必须将人类社会诸系统的协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广西要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尤显迫切。构建广西海洋生态文明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传承与发展传统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树立海洋生态理念;需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文明责任制度建设;需要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机制等来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存在规范依据、责任认定及修复执行三大层面的法律困境。具体来说,实务中存在法律性质模糊、修复考量因素多、替代修复依据不足和资金管理不统一等困境。而该制度可溯至环境公益诉讼,经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起诉主体、权利基础及责任内容等均有所改变,加之《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确立,使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司法适用与理论研究均上升到新高度,但上述法律困境亟待解决。有必要以该改革为契机,深入阐述生态环境修复基础理论及法律难题,从制度和实务两方面进行勾勒,确保该制度发挥显著的生态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芝  周兴  阎广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8,(2):190-192,F0003
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经过最初的只求迅速发展经济、不顾环境污染与破坏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到关心环境问题,再到循环经济理论与小型化经济,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共识。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有制度根源与科技根源,因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魏巍巍 《理论界》2007,(7):47-48
现代制度经济学以产权理论为主要线索,发展出了企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这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工具价值和实用价值。城市经营作为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念,包括土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组成要素,它们可以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