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真教是宋金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其三教合一、成仙证真的信仰鹄的、真功真行并重之实践,以及完整的教制与戒律等内容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对金代全真教重视女性,使之具有与男性平等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赋予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责任。金代全真教这种男女平等的处世原则,对当时社会的发展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性的源流。历经两千多年,《论语》论述的儒家孝道,依然是现代孝道生活的主流。其中蕴含的最为稳定和核心的儒家孝道的伦理本质包括四个方面:儒家孝道的善端来源、儒家孝道的回报理论、儒家孝道中敬的主线、儒家孝道中礼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孝经》是儒家学派阐述其孝道思想的一部经典文献,它所宣扬的孝道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本文认为《孝经》的作者为曾参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韩愈复兴儒家正统教道的指导思想。他以儒家学说为宗旨,指出佛老的弊端,认为它们是“夷狄之教”,传承的儒家教道是维护封建秩序的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完整体系。他的排佛老是与维护儒学同时进行的。他力倡复古,对抗异端。将儒家所特有的仁义作为定名,“合仁义而言之”。韩愈的排佛老,是对前代各家每一阶段认识论上的总结。韩愈与佛徒道士者流的交往,体现了对立观点的学术流派之间的兼容与取舍,实质上是广泛地吸收了各学派的精粹。  相似文献   

5.
论儒家孝道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兰州学刊》2006,4(2):28-29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孝道观不同的社会含义。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民国的儒家孝道观,其内涵不断得到扬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重要。  相似文献   

6.
闵军 《兰州学刊》2015,(1):89-94
早期儒家对于孝道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早期儒家经典来看,早期儒家对于孝道的阐释主要是从孝与爱敬,孝与忠,孝与礼等儒家德目的关系入手进行思想建构的。文章对于孝与爱敬、孝与忠、孝与礼等道德条目的关系作了归纳和梳理,初步回顾了早期儒家孝道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儒家孝道思想的多重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赡养老人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化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养老的主要途径。儒家孝道思想对解决这一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言而喻,而关于儒释两教之影响却是双向进行的,一方面儒家自大其教恢复自家门庭,积极吸纳佛家之义理重建儒家之形而上学以与佛家抗衡;而另一方面面对儒学复兴运动中声势浩大的排佛运动,佛门僧人也积极援引儒学经典来附会佛典以对抗挑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的全真教龙门派利用战争期间广大平民梦想和平的社会心态,在山西迅速扩大教势,全真教道观发展到了约300座以上,成为当时北方全真教势力最庞大的一个区域。元明之交,全真教衰落,但却遗留下一批像永乐宫与龙山石窟这样的全真教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它也左右着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具体说来,为赋予封建宗法制度及相应的"尊老"观念以合理性,儒家所倡导的以"顺亲"或"无违"为中心的孝道观念,为传统中国的亲子关系奠定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而长幼尊卑和师道尊严,也是这种"孝道"观念在处理非亲子间人际关系时的一种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儒家道德观之核心的封建"孝道",1919年后为什么会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口诛笔伐的靶标.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实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然而自历史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以来,在强大的西方文明的进逼下,动摇了朝野的知识分子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致使反孔非儒的言论渐次出现,而且日趋激烈,终于形成了1914年后以《新青年》之作者群为代表的对儒家传统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作为儒家传统重要组成部份的孝道思想更是首当其冲,成为讨伐的对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孝道的批判,即集中在这一时期。而三十年代以后,一些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学者,回应前期的批判,起而从学理的层面,对孝道传统进行自觉的维护与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2.
杨卫军 《船山学刊》2010,(3):204-206
孝道作为一种存在几千年的社会意识,它必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儒家孝道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玉良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29-132,140
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文化传播离不开系统的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目前,儒家经典现有译本存在许多误译和曲译现象,需要有效的重译工作;儒家经典译本也存在传播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未来儒家经典翻译与传播的系统规划,方能为在国际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开国 《东岳论丛》2005,26(3):84-89
《孝经》一书系由儒家学者综合孔子、孟子、荀子及以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而成。经过孔子的论述,孝道理论得以初步形成;孟子就孝理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念,为《孝经》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思想材料;荀子则将仁义作为孝的标准,从另一方向补充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孝经》自成体系,言约义丰,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某一学派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不仅是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具有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下尊卑的伦理思想和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共同构成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包括黄天教和罗教在内的明代中末期民间秘密宗教,对元一明(前期)全真教教徒历经劫难而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宣扬全真教教义(包括其内丹学)教史的“西游故事”,不仅加以继承利用,而且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对之进行了符合自己教义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传教的重要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这八十多年的再创作,是《西游记》定稿前创作的最后“冲刺”。它在今本《西游记》中留下了一系列明显的“胎记”。“五四”以来,大陆《西游记》研究的主流两眼只盯着儒生,对全真教与《西游记》的关联就不予承认,更难注目于此,现在是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是回族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伊斯兰教教义,又吸收和融合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二元忠诚"的社会道德忠诚观和"人伦三典"的家庭伦理孝道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这种道德观日臻完善,并在现代社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回族群体的思想、行为,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长期战乱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政权 ,为安定社会 ,巩固统治 ,把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作为统治的首要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严密的道德教化网络。东汉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它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进程 ,提高了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也美化了社会风俗 ,其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泛化将孝的精神理念运用到亲子之外的领域,这不仅从理论上为儒家伦理规范的外扩开辟了新路径,而且通过移孝作忠使其成为治家理国的有效方法。孝道泛化的内在原理是拟血缘关系,它使非血缘性的个体之间通过情感转移来模拟真实的血缘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西学影响使得孝道泛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严厉挑战,然而,其依然可以发生于儒家文明影响下的稳定组织之中。针对当今以科层制为代表的主流管理模式对成员感情与彼此关系的普遍忽视,孝道泛化的创造性运用可以重建成员间的情感互助与伦理团结,使成员表现出组织家人行为,具有积极的管理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诗词中的变性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思平 《江淮论坛》2003,(1):103-108
唐宋诗词中有一种反自然、逆天性的“变性之音”,即男性诗人往往以女性身份、而把权贵而尤其是封建君王比拟为自己的夫君,以妻妾的语气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效忠献媚或者哀怨期盼之情。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中国古代儒家之女性化思想与诗教理论的熏染、阴性文化盛行之社会环境的压迫、以男女之情写君臣关系之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文人自身的性格弱点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