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终其一生也未能给出完美答案的旷世之迷:"李约瑟难题"。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予以尝试性的回答,包括科学革命结构在中西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命运;中西哲学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以及宗教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如何渗透到科学精神中去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雅斯贝的思想类型划分为基础,以韦伯的何以西方能进入现代性为问题,考察中国、西方、印度三大文化的思想类型.西方的逻各斯、中国的道、印度的梵,这三大思想类型的根本概念的具体内涵及其展开,构成了三种思想的基本向路,从而与三种文化的文化演化和历史演化,有着根本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作为贯通中西印文化的孤绝学者,徐梵澄先生的价值难以估量.他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大成者,同时又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人类精神高行之路的开拓者.从他为世人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宏大的开放视野和无穷潜力,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存在带给后学者深远的思考.他一语成践的治学风范留给后辈弥足珍贵的人格启迪,他的一生一如他的学问,且更胜于他的学问,这种价值之巨更甚于单纯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名可以发现:中国地名人文性较强,包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地名功能性比较强,注重认知感和导向性,讲求理性和实用.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即已开展的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成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但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中西逻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同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本身的历史文化精神、历史文化意义等。因此,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怎样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即如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始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法 《学术研究》2024,(1):151-158
在形象哲学上,中西印思想有不同的思维路向,西方在实体—区分型思维中看重三维空间之form(形),由之而形成image(形象)理论;中国在虚实—关联型思维中看重四维时空之“象”,由之形成形、象、气合一的理论;印度在是—变—幻—空的思维中,看重一维时间之rūpa(色)。中西印三种思想的互鉴,对于我们在全球一体和多元互动的世界思想演进中提升对形象问题的思考,应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管理文化比西方古典以事为中心的科学主义管理文化更接近领导科学的内涵.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拓展,中西领导文化也正在加速融合、发展、创新.充分发扬当前我国政治思想、价值理念领导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将对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VBL)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旭 《理论界》2004,(6):117-118
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学术界,在如何选择评定标准的问题上,都是以外在的、预设的西方标准来谈中国哲学,这本身既不科学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要界定中国有无哲学,必须寻求一种内在的客观标准尺度。即从哲学理论内涵和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及中国学人的终极关怀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征。正是上述因素决定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内在差异及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胡伟希 《文史哲》2008,(1):30-37
将中国哲学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属于中观思维,其特征有五:1.分别"两边",2.执两用中,3.否定辩证法,4.讲究经权,5.强调"时中"。对于中国哲学而言,中观不仅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而且是存在论与人生的在世方式,它要解决的是"有"与"无"这两个世界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一依于中观的修行而定。故中国的中观哲学其实是认识论、方法论、存在论与修行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论对话发展史中几部重要著作的分析 ,对中西文论对话及《文心雕龙》低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认为理论界现实问题意识的匮乏 ,对中外重大理论的内在联系、对中外古今文论连接的必然前提缺乏必要而深入的思考 ,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研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对古代文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反思是我们目前从事中西文论对话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对此问题的任何回避和忽视都将使自己的结论和前提建立在虚无的纯粹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了解和鉴赏他国文化生活及社会价值观念的独特视角,电影艺术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影名的翻译中,既要重观众的直感,又要兼顾其对艺术的体验,使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在欣赏影片中得到感观娱乐的同时,又能激起对影视艺术及生活本质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关注、探讨的问题,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各自特点,这种特点构成了中西法治之间差异的背景。文章主要分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伦理观,从他们两人的伦理观窥辨中西法治之间的伦理传统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2024,(3):132-145+160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诗画关系学说是北宋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欧阳修通过题画诗表达了对诗画关系的见解。西方的诗画关系学说表现为诗画同质说和诗画异质说两种理论 ,通过与《庄子》比较可以见出其微妙与不足。苏轼诗画兼通 ,上承庄子而将其学说作了宋代诠释。邵雍在诗歌创作中描绘了生命力的画卷 ,并以理论的形式就北宋的诗画关系学说提出了纲领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中国人》两本书对中西国民性的比较,认为两书是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国民性的代表作。辜书褒中贬西,而林书褒西贬中,观点几近相反,颇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家之间、政治家与民众、政治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看,中西方对政治文化中和谐与冲突的认识截然不同。在西方人看来,政治家之间吵架是正常的,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民众的抗议游行也是正常的,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包括通过极端的方式;而政治家的身份和成为好丈夫、好父亲的身份并不矛盾。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则正好与西方相反。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旨在对国内习以为常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希冀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起步的中西新闻比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报人、学者、传媒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建构了中西新闻比较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心态,指向西方化与去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尽管中西新闻比较充满矛盾与困难,但它依然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8.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7,(5):122-130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后,却遇到了两种哲学不可比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应当拘泥于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应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形态和内容,开展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新一轮的研究不是从文本上而是深入到从事哲学的不同方式上进行考察和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仅在于揭示中国哲学的特殊形态和特色,而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对中西哲学给出一致性的说明,并期望着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为中西哲学比较乃至中国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杜晓萍 《东南学术》2011,(3):211-216
《中西字典》是最早的一部台湾语字典,本文通过对《中西字典》音系进行研究,并将其与现代台湾音系的比较,探讨近一百多年来台湾音的演变,并试析闽台语音演变呈现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糜海波 《学术论坛》2006,2(10):32-35
文章认为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共性是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它们的学术分歧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社会功利本位,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并重以及节约论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本位,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以及幸福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为价值导向,确立人本理念,弘扬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