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养生的特征是超越性,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此,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学归结为《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道教养生学首推内丹学,内丹学肯定“长生久视”;但认为其最高境界不能仅限于“长生久视”。而是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萧天石称之为“道世界”。与道合一的过程是追求“合真”的过程,道教称为“全真”,正是在此意义上,萧天石称道教养生学是“全真之道”。将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从“长生久视”提高到“道”的境界,进一步拓展了道教养生学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2.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许颖 《东岳论丛》2004,25(2):148-150
《悟真篇》是北宋以来道教内丹学集大成的作品 ,其作者张伯端因而也成为道教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 ,被尊为南宗丹法的始祖。张伯端的著述传世不多 ,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修炼体系 ,既有禅道融合的思想特色 ,又有性命双修的具体方法。张伯端一生的宗教实践鲜明地体现了“归根复命”的道家色彩 ,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坐忘论》与《天隐子》中,他以《老子》、《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6.
“夺胎换骨”是宋代重要的诗学术语,与道教内丹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晚唐五代道士吕洞宾最早提及“夺胎换骨”之语,宋代黄庭坚将之用于诗歌批评中,遂形成“夺胎换骨”诗法.黄庭坚提出的“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论也源于道教内丹术,与“夺胎换骨”关系密切,均将苦修作为学诗与修仙的关联点.这一关联点又对陈师道“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歌主张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艺术的同源性是自不待言的。作为一种宗教形式,道教也必将以其独有的宗教魅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道教修炼与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关系:一、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二、道教存思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三、道教“性命双修”与古代文艺创作理想。一、 道教清修与文艺创作心态研究道教修炼心理与文艺创作心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道教清修承续老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以及养生家的养生理论,主张清静无为、清虚静谧、寡欲不争、淡泊名利。如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兴起,道教日渐式微。为了争取道教的存在空间,陈撄宁以其慧眼卓识,高瞻远瞩地为道教的前途另辟一条径路——提倡“仙学”独立。陈撄宁率先提出“仙学”,但他提倡的仙学不同于古代的神仙学,而是一种贯通三元丹法的丹道学,其重点是内丹养生学。陈撄宁的仙学区别于古代的神仙学,又区别于儒、释、道三家,其根本在于仙学讲“长生”,讲“我命在我不在天”,仙学是可以改造人生命存在状态的养生学,可以补救人生的缺憾。仙学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性命双修的内丹养生学。  相似文献   

9.
赵泽光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48-153
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已经形成.北宋统治者在实行三教并重政策的同时,对道教采取扶持和尊崇的政策,道教与北宋政治之关系十分密切.北宋统治者对道教的利用和道教对北宋政治的影响是十分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近年来,笔者曾对陈抟的生平事迹、著作文献、思想渊源以及理论学说,作了一些探讨。①这里,拟再就陈抟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试作论述。历史上的陈抟,本是一位儒生,后不求仕禄,师友高道异僧,既通佛法禅功,又精内丹大道。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思想特征,故在他的后学中,儒释兼容,三教皆有。首先,陈抟运用佛教禅宗“唯心是法”  相似文献   

11.
清初苏州“玉坛”的扶乩活动中加入了西方净土信仰,强调往生“法门”.玉坛训导体现出了佛道兼修、三教同源的色彩,玉坛“明心见性”的教法是道教内丹学与佛教禅宗修心法的汇合之处,这一点成为玉坛接受西方净土信仰的思想根基.这一事例也体现了佛教的深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船山所生活的衡岳地区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受道情渔鼓的熏陶及友朋唱和的影响,船山对道教经籍曾颇事涉猎,于道教内丹修炼之学更是尤为究心,不少诗文也散发出强烈的丹道气息。从学理上剖析,船山的易学研究和对“老氏”的批判对其从事道教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观船山对道教的态度,虽说有个别肯定的成分,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道与心、工夫论、道与形3个方面探讨了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指出其坐忘主静说将重玄的心性论具体化为道教的修行实践,主张“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的形神合一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和宋明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教内丹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在道教内丹学看来,所谓的"形神俱妙"之"化体"是一种形、气、神高度合一的特殊的生命存在形态,合于形则显,合于气则隐,合于神则妙。由此,道教内丹学实现了个体生命长生在理论上的圆融。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之本土宗教,最为殊胜之处当是其内丹修炼,这是最具中国气魄的独特的生命探索现象。在全部内丹学中,玄关一窍是内丹修炼之枢纽。例举丹道史上著名丹家对玄关一窍的体验,并以当代学术视野予以新的诠释,可以得出一些系统的结论。独特的内丹玄关体验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启示,对于西方语境下的本体论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包括道教内丹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人类安身立命有着无可限量之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养生思想.玄学家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中,通过对虚伪名教的批评和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使养生之风盛行一时,也影响到道教的发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存在的论说,对得道成仙途径与方法的介绍,充满着玄学的清谈思辨和养生追求.本文将葛洪的道教思想放到与魏晋玄学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考察,以期展示葛洪通过借鉴魏晋玄学的养生思想推动了道教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9.
《黄庭经》是一部在唐宋文人中广泛流传的道教经典.中唐以前,该经主要以临摹法帖形式在文人书法家中传播.此后,《黄庭经》得到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接受.他们不仅诵读、抄写、注解《黄庭经》,借鉴其养生思想和炼养方法,心态受其濡染;而且采撷其中语汇和“黄庭换鹅”故事作诗歌典故,诗歌的内容和体式等方面也带有《黄庭经》印痕.唐宋诗歌“当句有对”句法的源头可上溯至《黄庭经》.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佛教并非真正的佛教,而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佛教。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西游记》,则其中的许多佛教之谜均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