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史公书》著录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前人对此多有解说,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或认为当时“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或认为“经史同源”“六经皆史”。然三说均不得其要。《太史公书》著录在《春秋》家之下,本质上是因为《春秋》与《太史公书》是源与流的关系,《太史公书》的写作理念继承自《春秋》,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和自身经历也是司马迁继承《春秋》写作理念的重要原因。《太史公书》的写作方式继承自《春秋》,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了《春秋》事、文、义相结合的方式。《太史公书》的春秋时期的史料继承自《左传》,但是《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显然《太史公书》也间接继承了《春秋》。著录在《春秋》家下的其他史书,它们与《太史公书》也具有源流关系,散在其他门类下的史书则与《春秋》并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
佛教相宗一派名相繁多,分析细密,规制宏大,逻辑谨严,自古号称中国佛教难治之学。船山作《相宗络索》一书,将相宗内容提纲挈领分门别类加以论述,对后学了解和摄持相宗提供了巨大方便,成为人生性命之学的法宝。在《相宗络索》一书基础上,以佛教相宗文学代表作《西游记》为例,对其心要——首章“八识”和尾章“八识转成四智”做具象阐述,更有助于宏扬《相宗络索》一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大乘起信论》这部佛教论著与中国禅宗的思想和修行的关系:一是《起信论》主张从两个方面确定“一心”的性质,即一心开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而禅宗的“法由心生”,都强调心在成佛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是《起信论》的顿渐融合、止观具行的主张对以后禅宗的“悟修统一、定慧双修”有着明显的影响;三是《起信论》的“己身有真如法”和禅宗的“自性自度”,都是在讲在修行过程中,完全靠“自证自悟”,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从生死到涅榘,从苦难到解脱,从无常到永恒。结论是:《大乘起信论》开辟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方向,为后来禅宗的思想和修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既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这实际上是一种调和的说法。"春秋"从鲁史专名到史书通名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作,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解孔子《春秋》而作了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原名亦为《春秋》。随着孔子《春秋》和左氏《春秋》的传播,"春秋"逐渐成为史书的代名词,从而演化为史书的通名。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被称为中国和El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中都有“魂灵”形象的出现,试图从《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发掘“魂灵”形象并加以比较。据此,总结出佛教对中日两国“魂灵”形象的塑造有着重影响。佛教在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干预,在日本则带有浓重的神道教色彩,这是两部作品中“魂灵”形象出现差异的主原因。  相似文献   

6.
吴章熙 《阴山学刊》2013,(5):42-45,69
东晋高僧支遁留存下来的《支遁集》存在大量援引《周易》词汇的现象。从支遁诗文援引《周易》义例中可以看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中国僧人是通过“格义”方式解读领会佛教理论的。一定程度上,《周易》与佛教的思想相通是支遁对《周易》思想熟稔运用的基础,支遁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接受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管琴 《云梦学刊》2014,(2):18-22
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相似文献   

8.
兰天 《人文杂志》2003,(5):151-154
《四十二章经》历来被认作是中国佛经的“第一译” ,但在近、现代却受到了广泛的怀疑 ,当代许多学者在论述佛教初传时 ,对其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四十二章经》的版本考释、不同版本的文字、思想对比 ,并通过对当时社会佛法流传状况的分析 ,确认它为定稿于东汉明帝至桓帝初年 (公元 1世纪中后期至 2世纪中前期 )的整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佛法而成的“编译”之作 ,定稿人不详 ,由此肯定了此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译”的地位 ,并明确将其列为《阿含》类小乘佛典  相似文献   

9.
任宜敏先生的<中国佛教史·明代>一书对明代佛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全书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视野开阔,格局宏大;第二,以法为经,以人为纬;第三,辞章炳琅,语言古雅.因近代以来对明代佛教的研究甚少,故而此书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贵州佛教史的研究,先前只有陈垣所著《明季滇黔佛教考》一种,并不完备。王路平教授所著《贵州佛教史》,可说是全面研究从西晋至民国期间佛教在贵州传播的开拓之作。此书将佛教在贵州盛衰的过程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展开,既有广阔的视角,又精细地分析了因地域、民族、民俗的特殊性而形成的贵州佛教的众多特点,且发掘出一批灯火相传的佛教思想家。作者还将“史”的结构与“志”的写法结合起来,使全书闪现出思想文化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十日谈》的叙事视角进行重新探讨 ,对某些学者所谓的《十日谈》已打破了史诗全知全能的“专断讲述”的叙事视角的界定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3.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产生的宗派之一,因以专弘般若三论──种论》、《百论》和计二门论》而得名。其教义主要表现在“二谛”、“八不”和“中道实相”三大方面。从印度佛教发展史来看,大乘思想的出现,尤其是般若类经典的出现,是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这种主张“一切皆空”的理论,最初是为破小乘指派中执实执有思想而产生的,后至公元二、三世纪,被龙树、提婆发展为“非有非无,不着两边”的中观学派(中国学者称之为空宗),从而使大乘佛教步入成熟形态。而在中国佛教史上,般苦类经典则是最早译入的佛教经典之一,也是…  相似文献   

14.
柳春蕊 《阴山学刊》2007,20(3):33-38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5.
《史记》小序与《汉书》叙目,均为二书总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人牛运震在《读史纠谬》一书中,对小序和叙目的文字表述作了概括性的比较。对此,学界关注不多。本文受前人启发,对此作深入探讨,从史书内容处置、著者思想倾向和文字表述三个方面,对小序和叙目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其所得,或许可以对《史》、《汉》比较研究作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6.
姚彬彬 《云梦学刊》2014,(6):159-160
任职于台湾“国史馆”的侯坤宏对现当代中国两岸的佛教史素有研究,他所编撰的《浩劫与重生——1949年以来的大陆佛教》(台湾妙心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是研究中国大陆当代佛教史的第一本专著,台湾学者对该书评价颇高,认为“此书的正式出版,将会很快地在海峡两岸的当代佛教学者群之中,带来一定程度的诠释冲击和相对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语·楚语》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也应该是《国语》的“作者”。  相似文献   

18.
李明 《船山学刊》2014,(1):104-110
钱穆的一生,亲近过佛学经典、亲历过佛教修行、进行过禅学研究、参加过禅学争论、接受过禅宗大师影响,与佛与禅都有极大的因缘。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钱穆的禅学研究是以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他指出,从佛教发展的角度来看,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台柱";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来看,禅宗堪称佛教史上的"宗教革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禅宗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中国文化与异文化融合之典型。在20世纪关于《坛经》及其作者的争论中,钱穆反驳了胡适的观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考据在禅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注意了禅宗思想中的"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周易》和《日书》的比较看卦爻辞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日书》用语的比较,重新考释了《周易》卦爻辞“利见大人”、“中行”、“子克家”、“亨”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西夏译本《持诵圣佛母般若多心经要门》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持诵圣佛母般若多心经要门》是西夏国师德慧从梵丈翻译的一部“念诵法”,不见于历代著录。本文对这部佛教作品加以标点整理,目的是为西夏佛教史补充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