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2.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影响在以往的论述中被奉为圭臬,因而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性往往在这种强调下被悬置.本文以虚构性为前提界定《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文本,论证其在传统叙事模式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倒错时间和诗意背景,从而构成不同于史传的小说审美特性真实性、惊奇、双重语境、移步换景.这种创格出现在小说创作主体的群体尚未自觉的魏晋“前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多元性的潜在因子.  相似文献   

3.
城市/乡村小说几乎涵盖了小说艺术观照社会生活的全部,但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小说普遍存在着重乡村、轻城市的倾向。为此,以场域为视角探讨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流变及互动关系,对于总结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的创作特点,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1,(3):108-112
乾嘉时期通俗小说,特别是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关注焦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由书坊转向书斋.把这些文人创作的小说与16、17世纪的通俗小说和乾嘉时期的通俗故事以及文言小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变化的意义.只有深入了解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文人小说及其感伤情调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社会科学》2008,(2):175-179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曾经翻译创作过许多中文小说,在小说理论上也曾提出一些主张.在中国近代对中国小说的变革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小说观念、小说功能、小说内容、小说语言、小说形式、小说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变革的导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小说经历过讲述故事、描写人生和反映某种社会问题的三个阶段,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清代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同时又都是问题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问题小说的开山之作,谴责小说是问题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问题小说创作上的得失,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小说创作,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诗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小说文体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所致,同时也和小说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心理、文学观念及其审美追求密切相关。诗歌进入小说,弥补了小说创作不成熟的缺陷,同时也给小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社会审美心理的改变,诗歌逐渐退出小说文本,但是诗歌对小说的审美观念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小说创作经历了百年发展过程.到2000年,中国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出现了三大终结和三个开端一是小说题材狭窄化的终结和小说题材繁富化的开端;二是创作方法单一化的终结和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开端;三是典型定式化的终结和典型多种化的开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际,那时中国的小说一定会在世界小说林中处于前列地位.  相似文献   

10.
姜荣刚 《船山学刊》2011,(3):166-169
义和团事件的发生,人们普遍注意到团民的行为方式与神怪小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认识致使在事后反思中,神怪小说被认为是导致庚子惨祸的主要动力来源,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禁忌"语怪"的风潮。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神怪小说的创作迅速走向衰落,而以往小说盛行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也在无形中渐趋消解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晚清时期和世纪末新时期出现的两次非写实小说创作高潮,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精英面对现实的现代性焦灼情绪,世纪初的焦虑来自国家民族的存亡危机,世纪末的焦虑则来自人性的缺失危机.这种非写实叙事既开启了20世纪小说的功利性叙事,也开启了世纪末多元化叙事,在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多重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小学的影响,体现着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它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与生俱有的缺陷,先锋小说迎来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文章针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多维化进行解读,在阐述了其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转型的原因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精神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转型等维度深入探索了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杨东方 《兰州学刊》2006,(11):78-81
盗贼系列话本小说指的是以盗贼为主人公的传记体话本小说。在它的故事演变过程中,文人的逐步介入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从一开始的文人缺席或无语到最后的盗贼导师,文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促使小说中的盗贼品格越来越完善,从而能与社会形成越来越协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小说的发展命运,导致其最终消亡。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话本小说从说话艺人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人秉承先秦时期即已形成的道义感和责任感,对家国政治怀有深厚的感情.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无法阻挡对政事的关注.在这样的政治情结支配下,唐代即出现以小说影射时事的作品,在明末清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时事小说”.“时事小说”影响深远,在清末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政治环境下,再次掀起一股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15.
陈寿琴 《天府新论》2005,(Z1):299-301
在我国现代文学早期,女作家石评梅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反映个人悲哀和"五四"时代青年人共同的迷惘,"个性解放"旗帜下的自由恋爱,还是对社会风云的变化密切关注,都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于上世纪20年代女性小说来说,既拓展了题材的广度,又注意了小说内涵的挖掘,对我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其小说创作具有了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之初 ,小说热鼓胀一时 ,在维新派而至革命派的反复渲染之下 ,小说、小说家已齐平于经传、圣贤 ,小说从边缘状态向文学中心崛起 ,由此引起了文学史观、文学批评趣味的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主张 ,是建基于小说与社会互相生成论之上的暴露性的社会写实观 ,其弊端丛生的创作现实 ,将贯穿此一时期小说史中的过分的政治期待与市场机制下的创作现状以及雅与俗的矛盾推向极致。小说化世论已走到尽头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必须重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18.
同前代的话本及话本体小说相比,明清世情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发展,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作品中主体精神的日益强化。这种主体精神在小说创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序跋中作者对创作心理的夫子自道;作品中自传因素的出现;小说主人公的理想追求。由于主体精神的增强,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批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表达对人生反思的倾向;在艺术追求方面,不少作者求新求变的意识相当明确。世情小说主体精神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创作方式的变化,即由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姜荣刚 《学术月刊》2012,(9):110-120
明代中叶以后通俗小说在民间广泛传播,使民众运动在思想资源、斗争策略及行为方式等诸多层面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官方在平叛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小说"诲盗",从而导致小说禁毁在明清两代趋于法律化与常态化。而一些有识见的官员与士人则从中看到了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一改过去鄙弃小说的态度,积极参与小说的批评与创作,试图将小说创作引入封建伦理思想的范围之内。在这种双重作用力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发生相应变化,往日的艺术活力日渐销蚀,走上了庸俗化的发展轨道。迨至晚清,维新人士在民众运动的潜在影响下——基于传统小说负面效应与巨大魔力的历史记忆与想象,加之域外小说"正面效应"的直接刺激,发起了"小说界革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小说"的纪元时代。民众运动与小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重要特点,为其他民族国家所罕见,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原乡神话性质的乡土小说,这些小说从各个层面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民俗观.在现代启蒙精神的影响下,沈从文来到都市,以一个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看待着中国社会的'常'与'变'.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失望中,沈从文将目光转向他当年执拗要离开的湘西故土,通过叙写湘西民俗,表现人类最真切的人性,发出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塑民族品性的时代强音.在<边城>中,民俗叙事也与该主旨结合在一起.正是在对这些民俗事象的细致描述中,沈从文才得以挖掘它们自身具有的积极性因子,并将这种原初性的积极性因子加以美学性的重新建构,进而提炼出深广的主题,并建构了沈从文原乡小说的美学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