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从其内在的本性而言, 是对人的本性把握的理论表达。对人的本性的全面性与历史性理解, 必然会得出人是境界性存在的结论。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 必然要构建表达人的本性的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体现着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价值的确认, 对意义的构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既体现为人对外在世界的否定性超越, 又体现为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印证着人对人的精神层级与品位的不懈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表明人对自身存在性质、生活价值与人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是对人所生活与创造的意义世界的不断开掘, 是对人的内在生活底蕴的不断丰富。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贴切地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的追求, 进而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的自身特性与魅力。因此, 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彰显出哲学的永恒感召力。  相似文献   

2.
郝永刚 《理论界》2013,(5):103-107
通过对王国维、冯友兰、蒙培元、张世英、冯契、唐君毅等哲学家对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界定的分析和参考,本文提出了对于“人生境界”这一范畴的界定,即“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心灵总体存在的状态和水平,内核是心灵感通或通达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作用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体现于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外在气象和外在行为等各个方面.是人性能达致的高度和人自由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生境界既是一个人生而为人取得的精神成就,也是人与人之间根本差异之所在”。根据对“人生境界”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人生境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人生境界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生境界是内外统一的整体,人生境界是差异性和共通性的统一,人生境界是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宇宙的活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的意义。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析性思维传统的知识论哲学,奠就了西方哲学蔚成大观的哲学范式,然其解构性旨趣囿于对象的缕析而遮蔽了人之存在、人之思维的存在论意义,进而遭致无法规避的异化现象。基于整体性思维揆度万物本质的道家哲学,以尊重事物真实存在、顺遂自然、自然而然为旨趣来把握事物运行之规律,此种哲学范式所葆有的审美态度与境界,使其超越知识论哲学范域而实现了审美与契真的合一:即知识非哲学之目的;分析性思维与整体性思维能够实现相互融通;道家思想的整体性胸怀和审美旨趣,易于促生一视同仁、民胞物与、身心和谐之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6.
尼采论及日神式、酒神式和悲剧式三种审美境界.庄子论及齐物武、坐忘武和逍遥游式三种审美境界.尼采与庄子的审美境界论存在着文化意义上的深刻相通性和内容实质上的明显差异性.比较其相通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故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而上学.境界形而上学是基于对“仁”、“道”、“空”等存在的觉悟,而实体形而上学则是立足于对“是”的分析.所以,在儒释道中存在论和境界观是统一的.虽然说,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有本质主义的倾向,但是它仍认为“性”和“理”是相互内在的,所谓“性即理也”,即宇宙本体的“理”存在于人的“性”中,并能通过人的境界体现出来.陆王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是典型的存在论和境界观的统一.在道家那里,“道”是存在,也是境界.在佛教那里“空”也有存在和境界两重含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道德场是立体化形态的客观存在。道德场为经济文化社会提供精神基础,也为境界反思与批判设计理想模态;道德场是生命场的庄严阐释,表现为“人往高处”与“人情心性”的境界追求,前者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规律,后者是中国人道德境界的演进逻辑;道德场形态存在“五立”圆锥体形态。反思与批判道德场形态,能使人们认识并营造属人的道德境界,走向善德与完满。对道德场境界的批判,要以本真意义为第一原则、以历史根基为重要条件、以正心诚意为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哲学既是哲学史,也是诠释史.与"外在诠释"的理路不同,在对"道"的"内在诠释"中完成对"道"的思想内涵的无限追寻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提升,既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也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诠释"理路,而本原、本体和境界之"道"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流动性和生成性构成了"内在诠释"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电视艺术活动,由此决定基本研究课题是电视艺术创作论、电视艺术接受论、电视艺术文本研究、电视艺术的源泉与影响问题。电视艺术学是电视研究与艺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本身又包括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艺术批评、电视艺术史、电视艺术理论史和电视艺术批评史等五个更小的下位学科。  相似文献   

13.
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发展变化的今天,面对风险和挑战,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应对法宝;要从信仰、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坚持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走出危机管理误区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继红 《齐鲁学刊》2005,(2):154-158
对危机管理的认识误区是导致许多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危机管理能力的低下已成为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阻力。危机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是提升企业核 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危机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与法制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危机管理误区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为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积极探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主要是:提高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一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坚持和促进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实践;从严治党,发挥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积极借鉴并及时总结中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6.
雷亚平 《齐鲁学刊》2006,(4):98-100
文革时期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在构思上存在着主题先行的历史局限,这一局限导致此类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出现大面积重复和雷同。文革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的构思局限性所带来的不是文革文艺设计者所期待的振奋和昂扬的接受状态,而是一种被动、疲惫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北宋社会处在“雅”“俗”两种文化比并交锋的发展阶段,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给笔记在北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记文体一方面与儒家礼教的宣传相合,记载了大量军国政要大事,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谐谑趣闻和政治笑话,颇富世俗意味。这种“雅俗平衡”的叙事策略使笔记文体在北宋得以成熟繁盛,并成为后世笔记文体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唐代舞蹈诗中的舞姬包括后宫善舞的妃嫔、士人家中的舞女姬妾以及从事歌舞表演的宫妓、营妓与市井乐妓。大多数舞蹈诗描写的舞姬,或是风情万种的尤物,或是地位卑贱的玩物,或是致祸夺宠的妖姬,或是令人同情的苦命女。此外,还有少数舞蹈诗塑造了天真欢乐的少女形象和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形象。舞姬是唐代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唐代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从舞蹈诗对舞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唐人喜好纤柔细弱、欣赏风情愁怨的女性审美好尚。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的发展,敌我斗争出现了新的格局,为此孙中山在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并以其为基础进行了"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种种努力,但因不合中国革命实际而终成泡影.历史实践证明,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说明历史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