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子的故里 ,本在今之河南省鹿邑县 ,但前些时却出现了安徽省涡阳说。本文针对涡阳说认为 :后人篡改《史记》、老子故里处于“谯左”、老是“相人”等问题进行辨析 ,证明涡阳说的所有证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位于赣北的"豫章县"始设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孙策改名"西安县",西晋复名"豫章",其范围大致包括现代的武宁县、铜鼓县,修水县的东部和南部,靖安县的局部.两晋南朝时期,常将"豫章县"作为"豫宁侯"的封地,但"豫宁"并不是正式的县名.六朝文献中多次出现"豫章县"的名字,虽遭后人臆改,犹能窥见原貌.隋唐以前,"豫章县"的历史沿...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汤都亳的地望,历来争议颇多.本文对近年来"郑亳"与"西亳"两说之间的主要争议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商汤灭夏前始居之毫与灭夏后所还之毫应为一亳,即"郑毫".其他名亳者都是后起之地名,或属后人推测之说,并无可靠的文献与考古学证据.所谓的"西亳"偃师商城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却不是商汤所都之亳.通过对史料的考察与分析,笔者推测偃师商城的真正主人很有可能是伊尹.  相似文献   

4.
《证据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民事审判乃至整个民事诉讼领域中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必将对我国的民事司法制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人们对证据制度改革的企盼,特别是民事诉讼理论界所期待的证据规则,却并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已出台的《证据规定》,而是国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急于出台这一《证据规定》,亦有其较为复杂的现实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最高人民法院在现实条件下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应急举措。现行立法规定的不足,在客观上要求从立法上对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阎若璩在<四书释地续·邑姜>一文中关于太原晋祠圣母殿之圣母是晋始封君唐叔虞之母邑姜的观点提出质疑.从周代的宗庙制度来看,唐叔虞是晋国的始封君,在晋国属于百年不桃之神主.周代无女子单独立庙之例,唐叔虞之母邑姜不可能在晋立庙,母子又是不可能同祠而祀的,因此晋祠圣母殿之圣母不是晋始封君唐叔虞之母.文章同时论述了晋祠圣母殿之主神圣母演变为唐叔虞之母邑姜的原因和过程,希望能澄清一些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武的祖父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在今鲁南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一个大夫的封地不会太大,也不会离齐都临淄太远,以便控制)。此封地乐安,在现在什么地方,先秦史籍无记载,但在后人编纂的地方志中却有所发现。 秦灭六国后,废封建,设郡县,改齐国为齐郡。因秦政权短促,来不及设县。到了汉朝,据《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四《青州》下有“乐安县”:“在府城北九十里,古广饶县地。汉始置乐安县,属千乘郡(故城在山东高苑县东北二十五里),东汉属乐安国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沙特王子穆罕默德向16位温州商人伸出了橄榄枝。这位沙特国王第三个弟弟的儿子对温州商人说:"我拿出我在吉达的全部封地欢迎温州商人。"8月17日,16位温州商人已飞抵沙特,与穆罕默德见面。穆罕默德看中温州商人"沙特阿拉伯太富有了,又是唯一未被温州商人开垦的处女地,对我们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一位温州商人在出发前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彬翁乃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一位远在异国却钟爱汉语文学的"老外"。他的一系列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言论,近年来被媒体热炒得妇孺皆知,于是,一个原本书斋里的独处者成为公共人物。最近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名家讲堂"上,顾彬教授侃侃而谈,再次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了独到看法。演讲的主旨是作家语言问题,他直言,较之于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的语言(包括母语和外文)均有所欠缺。此言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却代表了从外部看中国文学的一种严肃见解。多年来,顾彬教授翻译了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做工作令国人钦佩,他的结论当是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得出的。至于为何当代作家语言水准会下降,顾彬教授的分析也耐人寻味。这里我们同时邀请了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对顾彬演讲写一篇短文,倘若顾说是一种外来见解的话,那么,王说则代表了一种本土反思和回应。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说得够多了,爱听好话不爱逆言的脾性往往使我们对自己问题视而不见。所以说,倾听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说点不同看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清儒对《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时有驳难,其有关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章句之失的说法,诸多证据材料都存在问题。论者关于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分章不当"的批评,并不能举出有力的文献证据,其论证陷入自我循环。而清儒翟灏《论语考异》所列文献貌似甚众,但证据力着实有限,据此很难形成定论说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经文倒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汉画像收藏多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出土作品,品类丰富,以能表现当时社会风俗者尤为佳,颇不乏拓工、艺术兼美的精品和珍品。鲁迅对汉唐文化神往的背后隐含着他莫大的焦虑和罕见的激情。鲁迅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嗜爱主要表达了四种潜在诉求:对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召唤、对庶民世界理想国的向往、对民间立场的执守、对历史真实的艺术追寻。   相似文献   

13.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河汾文化是隋唐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其源头追溯至汉末魏初,探讨其时河汾文化的形态,其中又以名士为考察中心.认为名士经由汉到魏,由汉代以经术、道德为依据转向汉魏之交的尚侠义、尚谋略等标准.其中构成河汾文化形态的太原郡更能反映此时期的变化,太原郡士人郭林宗倡导了此时期的人物评议之风,不单是汉末名土的代表,也更好地呈现出了河汾地域文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6.
西汉吕太后在西汉初期首开西汉女性政治权利之风,并引领了其后的三位太后共同组成中国历史上女性权力极盛的独特政治现象。而汉初松散的社会制度、刘邦开放的人才观、猜忌的性格及其权力牵制的政治观念,西汉开国功臣全身远祸的集体性格共同造成了吕太后权力的膨胀。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基本哲学观点及其宗教鬼神观念具有矛盾性。宗教鬼神不过是借之发愤的手段,蒲氏对宗教鬼神有似信复疑的态度。虽然抱着济世的儒家思想,而现实又迫使蒲氏对儒家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怀疑。作品中表现了他冀求恢复科举的健康机能,以实现其“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但出于个人不平遭际,又对科举强烈批判;受明中叶以来反对程朱理学的社会思潮影响,蒲氏作品表现出反礼教、反传统的新型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9.
臧旻、臧洪父子是东汉淮扬地域出类拔萃的土著名士,且在汉末政局动荡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臧旻任职扬州刺史、使匈奴中郎将和丹阳、中山、太原太守等,是个"有干事才"、"达于从政"的"良吏"。臧洪任职广陵功曹、青州刺史、东郡太守,被时人誉为"海内奇士",系"缔谋伐董"中"为天下倡先"的风云人物。这在两次党锢之后"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逐渐为家族与个人的意识所淹没"、"群体自觉"的精神向一己小天地回归的际遇中,所呈现出的"个体自觉"意识、弥足珍贵的"气节"和"真精神",成为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沈家本在汉律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尽可能地恢复了汉律的原貌,二是注意到了汉律规定与实际执行的差距,三是揭示了中华法系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形成时的形态,四是初步解决了学术史上的若干疑案。然而,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原因,其汉律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不仅没有运用当时的出土材料,而且个别结论也可作补充、完善甚或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