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秋10月。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咖啡厅一隅就我和邓凤山先生两人。邓先生是以美方筹委会秘书身份来参加第三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邓先生不等我提问——也许是“研讨会”那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吧,便不问自答。他说他1979年拿博士学位后到当时令人羡慕的大公司——IBM做磁碟机工作,不久就辞职了。“IBM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别人想进都进不去。你为何要辞去了IBM公司一职?”“是的,IBM公司不错,可我干得再好公司也是人家的,我觉得我的劳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就辞了。”有骨气!我看着腰杆挺直的他…  相似文献   

2.
1991年早春时节,我结束了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访问,从日内瓦乘飞机飞越大西洋,在一个雨雾迷蒙的黄昏到达波士顿。下了飞机,我望着机场内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不免有些惶恐和茫然,因为我在这个城市举目无亲,这里又是异国他乡,万一丁肇中教授因忙于工作忘记了安排人来接我,可怎么办?波士顿海关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在了解了我要去MIT(麻省理工学院)找丁教授以后,对我很热情,她帮我提着行李正准备叫出租车送我去MIT时,丁肇中教授的一位助手张元翰博士朝我走来了,他接过行李说:“呵,飞机到得早,本来,爱伦小姐(丁教…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大气的中国姑娘,生了一对混血宝宝。2007年,我和我的爱人相识相知相爱在浪漫之都巴黎,当时她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学留学,当年我就随她回到了她在中国的家乡——安徽大别山,我了解到,那是中国的革命圣地。第一次去她家乡我很不适应,因为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超市,交通也不便捷,  相似文献   

4.
保险业是我国的一门新兴行业,它一出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敢于投身于此的人,自有许多苦辣酸甜。敢为人先爱心取胜李:我一和保险业结上缘,就和“一”结上了缘。1996年,中保人寿保险河南省分公司招聘第一批业务员,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号是001。上岗后被分配在一组k班,后来做一组组长。1996年10月后,转为一支部,我又任一支部主任。去年4月,我买了一部“奥拓”汽车,在郑州寿险营销员中,第一个有了私家车。我这人当过兵,退伍后先在建筑公司干过一阵,后来就下海,开过出租车,卖过家电,还炒过期货,赔了。正准备再承包…  相似文献   

5.
地处陕甘交界、渭北山区的陕西省麟游县,相传是古代象征吉祥和富裕的动物——麒麟曾经游弋过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盼望着麒麟能给他们赐福。然而,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的跨世纪之交,麟游山区的人们惊奇地发现,真正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富裕的不是麒麟,而是来自海外的另外一种动物——布尔山羊。年已花甲的魏九林,是麟游这个国定贫困县桑树塬乡桑树塬村的一个农民。4年前他还是成天为“上万元外债怎么还”犯愁的特困户,谁也没料想到,老魏靠养羊猛然间翻了身!近3年来他家养羊总收入达16万多元,仅去年纯收入就达7万多元,今春卖…  相似文献   

6.
潘家永 《人才瞭望》2007,(10):105-105
2004年1月,我与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的工作地点是这家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南方某城市,我也确实是一直在公司总部上班。不久前,公司忽然通知我变更工作地点,从下月开始到位于北方某市的公司分部上班。通知中还说如果我拒绝调动,就解除劳动合同。请问,员工拒绝调动,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上个月从欧洲回来后,收到学生的电邮,他问道:“老师回来了吗?”我回复:“刚回来,还在享受时差。”时差,和恋爱一样,可以是困扰,也可以是一种美好。因空间不同所造成的时差,本身就很美。我喜欢低调享受时差——表面若无其事,其实瞒着全世界在和自己的身体私奔。当众人皆睡在新加坡,我犹醒在马德里——回来了,却在享受“还没回来”。  相似文献   

8.
伍玉成 《人才瞭望》2009,(2):109-109
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外出。那天本来天气很好。可是.突然刮起一阵风后,乌云就布满了天空,紧接着,下雨了。一位弟子担心孔子被雨淋坏,就对孔子说:“先生,我记得子夏的住处离这几不远.咱们到他那里借把伞再走吧!”说完,就急急忙忙地想去找子夏。  相似文献   

9.
正伦敦学校里的牙买加助教2011年的一个上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伦敦的新学校。到学校后,我蒙了——这里一个会讲中文的人也没有,更别说中国学生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紧张的校园新生活。那是三年级下学期,虽说难度不是特别高,授课也远比中国轻松,但我就像一根木头似的,坐在那里什么也没听懂。我的心中五味杂陈,不  相似文献   

10.
五年前,当我孓然一身怀揣着历经十年寒窗苦之后换采的一张大学通知书,站在这座城市陌生的十字路口,举目无亲的我一种空前的孤立无助感不由得袭上心头; 如今,我依然离功成名就差太远,但毕竟我靠我的个人奋斗收获了一些果实。眼下,依然是这座喧闹的城市,依然是这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当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关系”的时候,我只是想从内心里说:  相似文献   

11.
来自李时珍故里的我,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只知道在京城活跃着一批研究中医药的著名专家,他们为传统中医药走上世界舞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书和教授就是其中一员。初识李书和教授是在朋友的办公室。还没有来得及介绍,他风趣而幽默的谈话就吸引了我,他举手投足间都让人如沐春风,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半小时的谈话下来,我和他产生了许多共鸣,于是攀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继承祖业 开拓创新祖辈留下的东西固然是难得的财富,但不能“只用而不修补”,倘若如此,终究要被时代淘汰。与时进取,开拓创新,才…  相似文献   

12.
转眼,与妻子结婚已经10年了。认识妻子之前,我也曾有过一段难忘的恋爱。那时候,我在杭州的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也就在那里,我认识了她——若莹,虽然交往没多久她就跳槽去了别的公司,但是我们的恋情却一直延续了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与远在家乡的父母联系方便,我给他们买了一部手机。平时父母都舍不得用钱,也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那部手机他们都用了快半年了,还是个初学者。有时给父母打电话等了将近一分钟的“嘟——嘟——嘟”声,电话也不会被接起来,我知道这时父亲一定在电话那端手忙脚乱,和母亲商量着应该按哪个键与我通话。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地道的乡村中学女教师,个子不高155厘米,长得也不靓更谈不上"魅力"二字,当初步入教学生涯的门槛时,父母就为我担忧,一位站在讲台上连黑板都有可能写不到的女孩,能管好学生吗?上课的纪律搞不好又怎么能上好课呢?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0月13日,中国海军访欧舰艇编队经过6天的连续航行,战胜了大西洋比斯开湾的12级风浪,终于抵达了出访欧洲四国的最后一站——意大利拉斯佩齐亚港,进行为期四天的首次友好访问。上午10时,中意两国海军互致21响礼炮。在意大利海军“狙击手”号导弹护卫舰的引导下,“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丰仓”号综合补给舰满旗高挂,徐徐驶抵意大利最大的海军基地——拉斯佩齐亚军港。秋季的拉斯佩齐亚碧空如洗,群山环抱中的军港犹如一幅壮丽的图画。作为随舰队访问的新华社记者,我站在“深圳”舰的最高处,用手中的两台佳能相机不停地抓拍着…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北京有一个治疗颈椎病的“神手”管大夫,经他治疗的成千上万的颈椎病患者,不管是新得的,还是久治不愈的,没有一个人他治不了。长时间以来,就一直想见见这位“神手”。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三环航天桥附近的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干休所门诊部,尚未和管大夫打招呼,便听到了几个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后发出的由衷的感谢:“管大夫,谢谢您了,我这20年的老病,您这么一下子就见好,神了!”“好了!真好了!您的手法太好了……” 管大夫叫管恩福,今年41岁,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虽然早已脱去了军装,但身在军营的他,仍一副军…  相似文献   

17.
大凡在八旬左右、略知一点文史的老人中,没有不知清末一位赫赫有名的两代皇师、推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领袖人物——翁同和。 我幼时就常听到祖辈、父兄谈到翁同和,后来看过晚清话剧、研读文史,年老后又多次到过翁同和的故乡瞻仰故居,更加深了对这位老者的印象。 (一) 翁同和的一生从1830-1904年的74年之间,正经历着我国内忧外患、丧权辱国、民怨沸腾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时代,也是不可一世、昏庸奸诈的慈禧专权导致国难日亟、社会剧变、风云激荡、大祸临头,促使满清贵族统治加速垮台的末期。 翁同和由于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18.
阿伟比我大五岁,在我们公司工作已有八年,是老总名副其实的得力助手。我最羡慕的是,他享有特权——不用打卡,不用坐班。即便这样,他月收入也会在两万元左右。而且在不少场合老总都说过,只要他的公司还在,阿伟就永远是公司的员工!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汉中市,人们大都记得一位满头银发,面带微笑,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东关的老外,他就是原汉中师范学院的澳大利亚籍教师穆荣华先生。这位一生中曾两次来汉中居住生活的外国人与汉中有着不解之缘。 穆荣华1939年10月出生在澳大利亚佩斯市。1岁时随父母来汉中。1947年离开汉中到江西一所学校读书。1950年返回澳大利亚。 “我在中国10年的童年生活中,有7年是在汉中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度过的。汉中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我永远报答不完,汉中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汉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也是我在退休后来汉…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博士杨其长由于姓杨,因此常有人开玩笑,称他为“洋”博士。他自己不无解嘲地说:“其实,我是与中国的农业和农民有着割不舍情感的地地道道的‘土’博士。”杨其长博士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的贫困生活使他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长大后能改变农村的面貌。1981年上大学时杨其长依然选择了农业——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85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研究生,1987年8月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至今。1996年3月通过在职攻读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十多年来,杨其长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