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包括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两种情形。《劳动法》第24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25条  相似文献   

2.
"勿损人"是社会的最基本伦理底线,是社会的核心规范.社会的其他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都以"勿损人"规范为基础.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就是"损人"的意志,它直接违反了"勿损人"规范.在刑法领域,伦理规范违反意志有两个派生类型:一是故意要件,二是过失要件.故意要件表现的是用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过失要件表现的是用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两者只有量的等差,没有质的区别.所以,无论是故意要件还是过失要件,都是主观恶的具体价值标准,而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则是主观恶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网络攻击溯源旨在确定虚拟网络空间中发起攻击的行为主体,使得攻击者受到应有制裁,这对于实现网络空间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中网络攻击溯源遭遇困境,通过技术手段难以最终锁定发动攻击者,通过法律途径也难以将某攻击责任归因于一国政府。解决溯源问题需要转换研究视域,从问题追溯的理路转向直面攻击行为本身,从各种网络攻击中区分出国家网络攻击并进行伦理规制。国家网络攻击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战争方式,是体现国家意志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已有战争伦理规范难以适用于这种新型战争,国际网络空间实质上处于一种伦理缺失状态,只有重塑战争伦理才能规制国家网络攻击,也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溯源困境。要抛弃“武力至上”的现实主义伦理观念,在网络空间中树立正义战争观。通过宣告原则主动标识国家网络行为,要遵循恰当性原则接受正义性审视。要遵循网络平等均衡原则促进构建和平正义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4.
法的属性决定着法的功能,对法之属性的错误认识,必然使法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社会关系颠倒,社会秩序混乱。法的社会性决定着法律必然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发挥着其管理功能。既然公平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那么国家管理机构必须依照法律而产生,其权力也必须源于法律的规定;同样,公平的法律既然是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那么法律也必然保护体现这种意志的主体的权利,这是法律的根本目的。因此,法的管理功能本质上就是对权力的赋予与约束和对权利的确认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法理学中,法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被认为具有"必须被行使"这个含义,理由就是"不行使就是违反法定义务、要受到制裁"。这种解释的背后隐藏了一种独立于法律的事实意义上的国家(机关)观念,一方面只是一种职权的政治学、社会学概念,另一方面又与现今普遍被接受的法治理念相悖。因此,需要一种符合法治理念的国家观,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解释职权的法律性质,确定一种职权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6.
经济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形式。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是发展合同关系的动力。加强经济合同的作用,可以缩小行政命令对合同双方意志的直接影响,可以提高经济杠杆和刺激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作用。经济合同是计划的工具。计划任务和经济合同的关系在于通过合同,使作为合同的基础的计划任务得到具体化、详细化和落实。保证按照原规定执行合同的基本手段应该是经济制裁,受害一方保留要求赔偿因违反义务造成损失的权利。制裁制度将会促进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中的国家纪律。  相似文献   

7.
论合同责任     
罗马法将民事责任分为两种:“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大陆法国家继承了这一分类法。英美法稍有不同,把民事责任分为:违反合同的责任、违反信托的责任及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与合同义务(债务),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所谓合同债务,是合同中规定当事人应为的一定行为。债务人按照合同规定正确履行债务,不会发生责任问题。只有当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时,才发生合同责任。所谓合同责任,即法律视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债务为违法行为,使行为人处于一种受制裁之法律地位。合同责任是合同法律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习惯法时代,曾经通行一种用名誉作为债务担保的责任制度。债务人违反合同时,债权人即当众公开宣  相似文献   

8.
<正>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完备,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门民事法规,使得公民或法人在民事活动中不能了解自己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也不能了解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公布后,在这个方面已转变为有法可依,公民或法人有必要尽快熟悉自己在民事活动中怎样依法维护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义务观念的现代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义务是与权利相对应的最基本的法律范畴,是对权利的承诺。义务的本质特点与外在表现是主观自愿,而不是外在强制。义务的自愿性既是主体自律的现实表现,也是社会自治的心理、理论和制度根源。它为社会自治和自愿性组织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前提,也为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契约经济学提供了法律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道德律令在善良意志中体现出来,使人能够为义务而行事,能够产生善行,从而无限提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价值.尽管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承诺了先验的善良意志的可能性而导致了难以回避的困难,但其独特价值却不但深刻影响和启迪了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20世纪的决定论者和相容论者也还在思考康德的论题.不过与康德相比,决定论者无法否定康德为自由意志问题设定的目的,而相容论者无法回避康德所设定的自由意志问题的论证思路,从而分别显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