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馨 《学术研究》2005,2(8):124-128
文学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效应。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遮蔽现实矛盾,本质追问预设普遍法则,文学惯例彰显统治地位。透析文学性的意识形态效应是为了揭示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越来越“狡黠”的功能,克服文学因文学性渗透到其它领域和其它学科而产生“影响的焦虑”,从而合理摆放文学的位置,正确看待文学的价值,规范文论研究的向度。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对于文学理论科学化的追求为百年文学理论确立了现代性风标,百年文学理论产生了许多学派,但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为各家各派凝定了现代性的魂魄,而百年文学理论的内在理路,也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现代性内涵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馨 《东岳论丛》2005,26(3):120-122
“文学性”纷披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普遍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性”还是历史主义观念中的“文学性”,不仅学术理论、媒体信息等领域所弥漫的“文学性”而且文学中的“文学性”都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遮蔽现实矛盾、本质追问预设普遍法则、文学惯例彰显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11,32(10):76-80
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在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都呈现出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批评化无助于解决文学理论的这种危机,文化诗学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必然。它作为一种文本阐释实践,是对于传统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的根本变革。它的提出,使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本身,并且将能够给现代学术研究带来研究范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元晋秋 《学术论坛》2012,35(9):153-158
文化与意识形态首先具有本质的不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附加在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内容,而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被赋予了特定阶级意志的思想或精神体系的形式。其次,文化的意识形态化表明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负载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的一系列操控,文化内容被赋予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一种具体的解读方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理论家们不但解构了"文学",也曲解了"文学性"的原意。在重返审美的后理论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重构"文学性"。依据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我们可以将"文学性"划分为"纯粹文学性"和"依存文学性",前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形式特性,后者致力于研究文学的内容特性。我们可以将"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坚守文学的人学本体论,以及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而建构出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流动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诚 《人文杂志》2007,(2):104-110
本文追溯了西方近、现代文论中文学性的流变,梳理了从泛文学到现代“文学”观念确立的内在理路,并对文学性的两个维度——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进行考察。文学性从形式结构到历史语境的转换,从审美自律到意识形态幻象的变迁,范式的衍化与语境的变迁形成文学性的历史振幅。这启示我们必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文学性进行意识形态的深描测绘。  相似文献   

9.
格尔茨采用深描的方法研究意识形态,并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主张从非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研究意识形态,又要对意识形态进行评价;他批判了利益论和张力论这两种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主张从社会、心理和文化的三维结构中来研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视觉文化转型的理论背景出发 ,考察语言文本的图像化转向导致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从如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析 :小说的影视改编 ,影视同期书的操作 ,剧本的视觉化倾向 ,以及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的转换。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明确文学性的研究对象 ,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仲崇东 《天府新论》2003,1(1):95-100
意识形态与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功能、继承功能、灌输功能和卫护功能。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意识形态的这些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13.
桑农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27-29
文学性问题作为当前中外文论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点,既没有稳定的内涵,也没有明确的外延.这也是围绕其展开的所有争论的根源.描述并分析"文学性"在形式主义、审美主义、后现代语境中的境遇,可以展现概念的内在张力,对当前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是一种激活和推进.  相似文献   

14.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既敏感又常新的话题,其特征多重,而强制性特征是其重要且十分鲜明的特征之一.这种特征主要是借助国家机器,以多重手段,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统领社会,以及对社会集团、社会成员的言行规范来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延华 《阴山学刊》2011,(2):90-93,11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文化"向度引来了40年来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其理论中的"文化"蕴涵着权力与政治色彩,发挥着建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职能。从其本质来看,葛兰西语境下的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加以分析,阐述其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置"的特定语境及生成酵素,对于在深层学理...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意识形态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文化化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化为价值的争论;其二是把意识形态消融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其三是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文明冲突。这三种形式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也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识形态和文化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冲突等方面进行研究,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某一个确定时段内,文化乃是某种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结果;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并指导着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华 《兰州学刊》2008,(6):142-145
人类拓展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在一个无意义的领域中开创自己生活的文化过程,而意识形态则是这一过程的高级状态。文化无意识是意识形态的深厚基础,文化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必备通路,文化精神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以此为文化底蕴,意识形态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的外部形态和构造,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从静态的、立体的角度来分析,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对现实的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相比,边缘更宽泛、外延更开阔;但在现实中两者也有交叉和背离的方面.从线性上讲,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从非线性上讲,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