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心理空间理论侧重于从话语自身携带信息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交际者对心理空间建构所起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而语言顺应论强调的语言协商、顺应、选择过程能弥补心理空间理论的这一缺陷。本文结合二理论对策略性言语不礼貌的运作机制做出尝试性解释,指出在该类不礼貌中说话人所作的选择不仅是对语境的顺应,也是对其所确立的交际双方空间建构方案的顺应,通过话语中不出现任何显性心理空间构造语词,说话人诱使听话人将话语实际指称的某一虚假空间误构建为现实空间,进而达到其策略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话语,其主要交际模式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说话人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明示刺激行为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听话人;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及关联信息进行推理,获得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理论为框架,解读了明示——推理机制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交际过程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来解释话语误解。根据关联理论,话语误解是由于听话人所补足的隐含前提与说话人期待他所补足的隐含前提不一致造成的。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话语误解的产生,听话人必须选择最佳认知语境,在最佳认知语境中补足说话人所要求补足的隐含前提。这样话语才能达到最佳关联,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刻意曲解是日常交际中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听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意图而故意违反常规,曲解说话人的话,并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的会话过程。前人对刻意曲解的成因揭示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形成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形成机制解释模型:在刻意曲解的形成过程中,说话人话语本身的经济性以及不确定因素诱发刻意曲解的产生;而听话人主观的交际意图则促使了刻意曲解的实现。话语本身是诱导因素,交际意图是促成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度去解释刻意曲解的形成机制更能全面概括其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But作为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话语标记语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But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关联—顺应模式对But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此模式建立在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基础之上并结合了两个理论的优点,为话语标记语But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本文将尝试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话语标识语But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模型,可以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阐释.说话人往往顺应其交际意图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而听话人通过明示—推理模式便可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相似文献   

8.
元话语通常被看作是关于话语的话语。一般来说,元话语不能增加命题意义,但它的使用不但有助于听话人更好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且有助于实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动态的交流。元话语是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主体间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指交际的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而语用迁移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交际障碍之一。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考察语用负迁移现象,并讨论了其三种具体的表现:说话人明示行为表达不当,听话人未能领会话语含义,听话人错误领会话语含义,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语用负迁移的原因是由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不同,无法形成共同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0.
话语理解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阐释话语理解,优于以往的交际理论,但是对于话语关联的认知机制没有深入透视。尝试构建了一个图式理解模式,认为在话语理解中图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听话人接收到说话人的言语信息后,会按照可及度高低调动头脑中相关图式参与话语理解过程,进而弥补关联理论解释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说话者意图角度看交流双方的理性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体现了人类行动特有的理性特征。为实现目标意图,说话者由目标意图依次生成和转化一系列交流意图,直至施行言语行为;听者的任务是由外显的话语形式逐步推知说话者内隐的不同层次的交流意图,直至领会说话者的目标意图。  相似文献   

12.
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以隐喻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作为一个阐述交际的语用学理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出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语用研究的新热点。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关联理论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翻译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冗余表达表面不包含任何新的语义信息,但实际上在日常交际中含有丰富的交际价值.文章首先分析冗余表达中重复词语的不同含义,接着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冗余现象,认为说话者故意使用冗余表达是符合在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的.冗余信息的理解和对特定认知语境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作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人们理解话语就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以获取语境效果。作者运用这一理论尝试探讨英语听力教学中学习者语言理解的过程。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测试中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为语料,说明关联理论对英语听力理解的阐释力。认为听力教学中可以运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培养学生在语境假设中寻找推理依据以获取语境效果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理解交际话语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7.
语用推理与话语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语用推理在话语理解的两个阶段——对明示意义的理解和对隐含意义的理解中的作用。在解读明示意义的过程中,语用推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识别歧义,收窄和拓宽概念编码的意义。在明示意义的基础上,听话人借助语用推理机制推导出话语的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完成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别,依据权势和规约理论,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有关英汉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问题.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语义信息、语用信息、文化内涵和文体信息.了解社交指示语翻译中信失流失现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源语的有效信息值,确保话语信息的最大限度传递.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现象,依据特定的具体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考究鲁迅对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指出鲁迅翻译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取材适应了当时中国"救救孩子"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汉语世界儿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非典"发生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严峻考验。虽然这一次疫情并未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但已经暴露出了农村在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非典"发生后的严峻挑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进革新,在发生突发性灾难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考虑解决农民的人身救治问题,把农民的灾难救助纳入社会保障的轨道上,依法予以解决。结合国际社会灾难救助的一般规律,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趋向是: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改善农村医疗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乡村突发性灾难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立法,对乡村危机时刻的社会治安和秩序进行有效管治;建立基层社会组织物资储备系统以应对危难时刻的群众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灾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