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华  郝黎 《百姓生活》2014,(10):69-69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老人抵抗力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英语修辞格中暗喻的研究,并突出在of结构中英语自然现象词汇的使用,揭示暗喻对英语语言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揭示自然界生成为人以及自然界的历史性质,马克思形成了以"感性自然界"为关键词的自然观,达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切理解,由此必定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感性自然界"的自然观,有助于纠正"抽象自然界"观念的虚妄性,克服资本原则抽象统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性使用,为认识当代生态问题之成因开启合理的理解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位老先生慷慨地说起一件事,有家报纸在头版登载几幅乞丐街头乞讨的照片,旁书大标题《把乞丐赶出特区》,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听完之后,议论者很多,有的认为,世界各国都不敢说能够解决乞讨问题,特区也不过发达起来十来年,根本没有能力解决。那么“赶”就是最好的办法吗?再说,把乞丐赶到哪里呢?如果特区无乞丐是靠“赶净撵光”实现的,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文明国家敢起而仿效。还有一个问题:何以见得这些乞丐不是特区的“地产货”呢?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8,(6):22-22
鸟“钟” 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推算时同。  相似文献   

6.
“银海”是一种很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已在世界各地的水手中流传了数百年,但是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所谓“银海”,指的是宽阔的洋面上突然间从地平线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变幻出持续的清一色的银白色光辉,持续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10):64-64
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的大自然。不仅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它的奥秘更是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又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例如山、石、沙、河、泉、柱等,也能如同乐器一般,奏出娓娓动听的音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年,英国女王访华,请绘画大师齐白石作画,齐老挥洒自如,一幅《牡丹醉春图》顷刻间即告完成。突然一滴墨汁不合时宜地落到了画上,观画的人群中一片惋惜声。此时白石老人神态自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8,(7):62-63
当你举杯邀月时,赫然发现悬在头顶的是一轮红日,洒向人间的是万道金光,是否会感到惊讶呢?  相似文献   

10.
近代哲学高扬人的理性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走向破裂,反对主体理性、反对工具理性弥漫于后现代主义之中.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待自然界的关系上是否应该有绝对的优先发展地位,有的学者如韩民青提出了并非出于享乐的人的优先发展权.但是不管怎样,一场新文明--生态文明下的"生态人"在对待自然界的关系上似乎更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通过对“本原”一词的分析 ,文章认为泰勒斯的宣称意指水是万物的开始 ,万物都由它产生出来。历代哲学家主要从自然现象方面解释了泰勒斯以水为本原的理由 ,但通过对古希腊神话的考察 ,可以说正是水的神话形象触使泰勒斯以水为本原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8,(10):39-39
毒蛇也能朝圣?它朝的是什么圣?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件事不是人们凭空编造出来的,事情就发生在希腊的西法罗尼岛上。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8,(9):28-29
人们已经知道,梦里遭遇鬼是梦者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的,但有些人在梦外竟然也能听见“鬼声”,看见“鬼影”,而且经历同一事件、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只一个,好像世上真的有鬼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8,(9):18-19
世界上的岛屿,山谷星罗棋布,不可胜数,其中不少已被人类开发,成为热闹的旅游景点。但也有不少小岛、山谷至今充满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新少年》2010,(11):21-25
黄金人人皆喜爱,而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大概也和人一样喜欢黄金吧!你瞧,它们外表也像黄金般闪闪发光!这些身穿“黄金”外衣的小动真是如此漂亮可爱。现在,让我们离它们更近些,仔细看个明了吧!  相似文献   

16.
说起蚂蚁,谁都不陌生。蚂蚁是一种有着渺小身躯的生灵,在自然界简直微不足道。人们常常把“踩死一只蚂蚁”用来比喻事情的简单,蚂蚁甚至令人深恶痛绝,谈蚁色变,因为见过蚂蚁噬骨的惨不忍睹,因为有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惨痛教训。但是,我更愿意谈谈蚂蚁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对作为中学班主任的我来说,它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我觉得,如果我们班级里的每名同学都能做得和蚂蚁一样,那么,我们的班级将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班集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恼人的雨     
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脱掉棉衣,穿上春装,花园里小草渐渐变绿了,花儿结出了花骨朵。可是这几天冷空气突然来临,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更可气的是还不停地下雨,一下就下个没完。  相似文献   

18.
吴风 《社区》2008,(27):34-34
秋季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中国文人大多悲秋,唐代“大诗豪”刘锡禹的一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红楼梦》中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殊不知,文人的悲秋凄凉并不是无病呻吟。科学证实,悲秋确有原因,且是多方面因素在人们情绪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14,(4):21-21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婚姻,就连自然界的昆虫也不例外。一些昆虫另类的求偶方式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要“吃尾巴”,有的要“送礼物”,还有的甚至要“献身”,真可谓“虫界处处有真情”。  相似文献   

20.
词语释义既要考证其来源,又要看其发展。秋在《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只能解释为秋季(三个月),但是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现代汉语中,成语一日三秋的秋解释为年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该发展过程经历了两次转喻:由谷物成熟转喻为谷物成熟的时间、季节,即秋季;再由秋季(三个月)转喻为年。前者属于事件时间参照点转喻,后者属于部分时间与整体时间转喻。最后,文章提出成语理解应该遵守古今演变原则和内涵意义为中心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