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连动结构的融合、使动式的衰落、谓语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动补结构的产生等四个方面,揭示了汉代以后语法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同时通过与先秦汉语的对比,说明由于语法环境的变化,汉代以后动词语法化的具体途径和实现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因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6.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语“I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I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复合动趋式+宾语"的四种语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现象。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四种语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认为整个动补结构的发展、韵律的制约、复合趋向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以及"把"字句的繁荣是这四种语序产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功能分化的角度解释了四种语序并存局面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反讽性构式“美得+PP”在语用上多用于对话语体,分布于对话中的回应性话轮中;语义上,该构式带有反讽意味;语法上,该构式中的PP限于第二、三人称代词.“美得+PP”构式是“美得+[PP+VP]”句式中“美得+PP”这个跨层组合习语化而来.在习语化过程中,源句式经历了补语的结构简化与语义主观化、结构关系的重新分析和使用环境的窄化过程,其习语化是由言语礼貌原则下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促动的.  相似文献   

10.
复合趋向补语语义的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频统计的方法,在所选语料范围内,对复合趋向补语各类语法意义在现代汉语不同发展演变阶段的使用频次进行考察可知:现代汉语的复趋补的词汇意义已经发生了分化,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的连续统状态;复趋补的语法意义正处于由实到虚、由虚到更虚的语法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史中“VC了”构式最早是结果补语式,至迟在清代文献中的未然语境中发展出表能性的用法,此种用法在现代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基于陕北晋语语料的考察,可以判定陕北晋语中普遍使用的“VC了”(“了”通常写作“叻/嘞”)能性动补结构与其他北方方言的能性动补结构“VC了”具有同一性。北方方言中“VC了”从表结果到表能性是受动补结构“V得C”由表结果到表能性类推作用的结果。其能性义是由整个“VC了”构式来表达,而非构式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兰盖克 ( Langacker)认为 :“语法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约定俗成的符号序列 ,它们对应于各自的语义结构。”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包括 :谓语表自动性、表主语性质、表主语的某一经常显露的特征、表主语的性能、表主语处于某一状态之中 ;同中动结构相对应的被动结构在语义上的区别 ,表明被动意义的中动句之否定式与其相应的被动句之否定式通常存在含义方面的差异。在使用这样两种结构的句子时 ,应当考虑意义表达的需要 ,选用适当的句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你也是”责怪义构式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典型成员是由非典型成员演化而来,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构式“你也是”具有表嗔怪、醒劝、指责、埋怨、斥责等表义功能,及主观评价、人际互动、语篇构建、凸显情态等语用功能。责怪义“你也是”发生范畴化与构式化的动因机制主要为礼貌原则、语用推理及转喻机制。部分处于句际位置的“你也是”受主观性作用发生重新分析,从句子中游离出来,同时与责怪语境的高频关联使之吸收语境义,进一步语法化为责怪义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7.
从糅合句与未糅合句的转换对比看,论元增容句就是糅合句,论元增容句可表达精细化,未糅合句也可表达精细化,表达精细化不是论元增容的动因。人们说话时先有意念,不是先有句式。选用糅合句并论元增容是为了语用上的趋简,简约化是论元增容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分为词的语法化和句的语法化两个层次。以此对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进行考察和展示,认为句法机制、语义基础和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此外,联系语法化,指出《汉语大字典》对“得”的一项释义错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分析了”不如”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而分析了“不如”句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认为其语义结构为“起事·关系·止事·补事”,由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动补结构)”,语用结构为“结构话题·述题(参照系·尾焦点)”。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