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抗战文学?抗战文学的内容、性质、特点、规律是什么?抗战文学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尤其是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以及与中国当代文学有何承传性,中国抗战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是抗战文学的本质的基本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问题,也是一切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人所不可能迴避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抗战作品大批"输出"和国外文学大量"输入",世界各国作家亲赴中国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4.
从"身体"视角研究抗战文学,可以获得如下新认识:第一,个人身体的细微书写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紧密相关;第二,鼓励裸露男性身体,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却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有大胆的敞开与展示;第三,赋予人物明显的美丑对比,身体成为伦理与道德的标记物;第四,高大、威武、健壮的抗日英雄,反映出对国民身体与精神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5.
2015年6月27-28日,“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既有对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也不乏突破与开新,不但推进了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总结和弘扬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政府发表的《自卫抗战声明书》,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它的发表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一直为史学界所忽视,即便论及,也大都持批评态度。本文从“自卫抗战声明”发布的背景、历史作用和该声明与中日“和谈”的关系等方面逐一作了论述,认为“自卫抗战声明”在抗战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发表并不是为投降准备后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战文学的繁荣与工业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的文学应运而生。它以描写工合运动的生产、生活,歌颂“工合”精神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时代色彩的崭新工人形象,形成了格调激昂的美学风貌。“工合运动”文学结合了“工业”与“合作社”两种题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形态,其开拓性、先锋性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苏光文抗战文学系指半个世纪前活跃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对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5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论定它的历史地位,使之回到应该回到的位置上去,应当说也是一个有裨于现今社会发展与...  相似文献   

9.
1937~ 1 944年间 ,桂林为“南中国文化中心”和闻名遐迩的“文化城”。其间积淀而成的抗战文化资源 ,犹如一座富矿、一片蓝天和深邃的海 ,具有难于穷尽的文学价值意义。其时 ,这一先进文化资源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对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桂林社会人生的推进有着显著的强烈的共时性同步效应 ,同时在现今社会人生和文学发展过程中 ,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历时性特性。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的现实文化语境里 ,研讨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文学价值意义即与社会主义文学建设与发展之关系 ,既是一个丰富文化理念的问题 ,也是一个繁荣文学创作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鹿地亘(1903—1982)是日本进步作家,文艺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与翻译家。在中国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曾与中国人民密切合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与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的功绩和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中日两国人民的钦佩和尊重。为了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战文学的面貌,对鹿地亘的研究也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抗战文学进行考察、观照 ,可以发现抗战文学具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调。进而从观念、思想、处事原则层面上分析 ,传统文化主要从“三气”、“缘”、“忍”、“土地崇拜”等方面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  相似文献   

12.
抗战的严峻态势促使战时文艺工作者积极抛却成见,广泛汲取一切有益因子,借以最大程度地进行抗日宣传.于是通俗文艺也被纳入“抗战”叙事的洪流,并由此创生出崭新的“抗战通俗”类“变格”叙事.此类“变格”叙事不仅通过“叙事回避”达到了“叙事动员”的目的,而且更展现出了抗战文艺的多样风姿.  相似文献   

13.
手边是篇“动态”,报道里涉及了“抗战文艺的分期问题”。——这里说的“分期”,实际指抗战文艺上、下限的划分。 有两种划分意见。一种,认为“‘九一八’是抗战文艺的上限”,因为“‘九一八’以后,一些作家写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下限呢,没提;另一种,认为“抗日文艺和抗战文艺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抗战文艺就是抗战时期的文艺”,“上限  相似文献   

14.
风景描写除了具有传统叙事学的功能外,还是一种文化阐释的产物,涉及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和身份意识。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促进了民族认同,因为风景是一个中立的素材,它的描写手法有利于民族动员,它是民族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民族的物恋对象。风景在不同的历史和政治文本中具有重大作用,风景的意义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构建,它弥合着主体自身宿命般的罅隙,使之获得恋物癖的快感。  相似文献   

15.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惟一的大型纯文学刊物。通过对该刊创办和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对其办刊宗旨、编辑意图、作者阵容、题材范围、体裁式样及其文化生态的多侧面横向探析,深入揭示该刊与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血肉联系,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注视的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文化图景和历史轨迹。《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文学的重要阵地和真实记录,它对西北大后方文学乃至全国抗战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足够的关注。对《黄河》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抗战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1936—193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从此,中国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动荡转入到全面抗战的新局面。当时,李宗仁提出了“焦士抗战”的抗日救国主张,奔走呼号,力主全面抗战以图存。全面抗战爆发后,“焦士抗战”四字被广泛引用,成为最悲壮的抗日口号之一。近年来,史学界对各党派的抗日救国主张多有论述,对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救国主张的研究,则显得薄弱。诚  相似文献   

17.
一 “东北流亡文学”是指受东北的历史文化孕育,在“九一”事变的历史阵疼的催动下降生的一代文学青年流亡关内后,以东北生活为生要创作题材,相对于东北沦陷后的“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既融汇在“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之中,又因内在的文学精神而相对独立成形。从文学的一般系统看,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相干结构,是由个人的偶然到历史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历史背景讨论左翼文学的去向问题。由于民族危机加重,救亡御侮成为时代思潮的主题,左翼文学自然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洪流,并在其中显示为主流。而左翼文学思想在统一战线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争取、斗争、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纪念活动产生了巨大作用。抗战初期,政治倾向中的左、中、右文艺界都通过纪念文章和讲话等形式,把鲁迅精神推入抗战的时代思想和抗战文学的主要精神之中。昆明的鲁迅纪念是考察鲁迅精神的弘扬和左翼文学的去向及其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分界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 ,抗战爆发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 ,此后 ,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很长的“共名”时期 (这个时期的下限尚有待确定 )。论文同时指出 ,鲁迅去世与抗战爆发在时间上几近重合 ,是这一分界能够成立的关键 :这一重合直接标志了战前新文学的某种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60周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事件,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一场大规模民族战争,无论从哪样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激励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革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与抗战的关系也主要被置放于“爱国主义”的态度上,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是非分明的和平岁月,一个给作家对于战争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抗战无关”论理所当然将被视作是对文学“进步”主潮的反动。应当说,这样一些文学的“尺度与标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时间距离的拉开往往也可以给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