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茨笔下,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女性既是无奈的暴力受害者,在反抗暴力的过程中,又沦为暴力的实施者.她们或是追逐金钱以求超脱,或是希望在爱情中得到拯救,可最终爱情金钱都无法拯救她们于暴力.这是男性意识形态下的男权社会导致的悲剧,而女性自身的弱点也是她们悲剧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内欧茨译介与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译介可分为黄金期、沉寂期和复苏期三个阶段,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对欧茨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伦理批评和暴力与悲剧创作研究等方面。译介方面,与其创作总量相比,国内翻译出版的欧茨作品种类和数量明显不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研究范围狭窄,批评方法缺少创新,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擅长描写暴力和女性,其获奖短篇小说《你去向哪里,你来自何方?》讲述了一个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少女康妮在童话的梦幻中找寻自我身份的悲剧历程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童话元素的分析,揭示康妮迷失人生方向及造成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评论界不仅对泰德.休斯的暴力观缺少认识,而且研究视角单一,对休斯执著书写暴力的原因也缺少探究,这使休斯的自然诗无法得到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只有了解休斯的暴力观,清楚休斯执著书写暴力的原因,既从人类视角,又从自然视角观照,才能更好地理解休斯的自然诗,在感受其丰富内蕴的同时,体味休斯的苦心,领略诗中浓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在其长篇小说《光明天使》中讲述了一出复仇悲剧,主人公欧文和科尔斯顿在重压下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但性格缺陷却让他们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理想的崇高与奋斗的逆行这一悖论使得主人公注定以失败告终,也使小说流露出浓烈的悲剧意蕴。文章从悲剧与性格入手,探析《光明天使》中人物性格缺陷与其悲剧结局的关联。透过性格悲剧的文本表象,展现在叙事背后的是欧茨的忧患意识。一方面颂扬了时代激昂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又内隐着她对美国当代社会弊端的关注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担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美术弥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革命悲剧"到"悲情悲剧"、从一元化崇高悲剧到多元悲剧形态,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性呈现了一个从独白到缩减,再到衰竭的弧线式下降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后悲剧时代的人文书写问题.人类的存在状况永远存在着多元价值的悲剧性冲突,如何图绘与表征这些冲突则是艺术一项挥之不去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欧茨的<他们>中,女主人公莫琳·温德尔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中.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存在及他们的无能使她充满对暴力的威胁恐惧;家人都以对她施暴来克服自身的无能;为了克服个人的无能,她认同了暴力法则,成了施暴者.弱势群体及个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无能,是<他们>中社会和个人生命中暴力永无休止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欧茨早期出版的《他们》为她获得了诸多荣誉,在书中她开始思考造成个体命运悲剧的原因,但欧茨并没有给予读者这方面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引发读者思考。2004年,欧茨出版了自认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大瀑布》,文中欧茨对走出命运悲剧做出了回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与伦理观。至此,欧茨开始回归“人性”母题,她所提出的观点及看法,对我国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写原属于哥特主义的特点,在欧茨笔下的暴力却不仅仅体现血腥、黑暗,欧茨试图通过暴力描写给读者展现一种历史现实,巧妙地将哥特主义的写作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帮助她表达她所想展现给读者的宗旨。整篇小说以哥特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来带领读者探寻犹太人的身份抉择,将哥特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效融合,既体现血腥暴力,又让人反思犹太人在经历大屠杀以后的生活困境及身份抉择过程,更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客"是鲁迅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相似文献   

11.
欧茨在中篇小说《自我封闭》中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白人女性形象,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一生揭示了女性主义作家在探讨女性身份时容易忽略的主体性危机问题,试图从女性和以女性为代表的少数族群自身寻找身份认同的出路。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拉康的相关理论分析女主人公伊迪丝自我身份认同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欧茨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观来讨论女性书写作为女性身份建构手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CNKI和读秀学术搜索中收录的1980-2010年国内的欧茨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范围和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为欧茨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回顾了欧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归纳国内欧茨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暴力是麦卡锡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研究其小说的一个突破口。《上帝之子》这部小说延续了麦卡锡一贯的作风,书写暴力,直面鲜血。本文拟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研究《上帝之子》中暴力与权力的关系,从主人公白乐德的遭遇看现代人在权力下的劣势地位以及反抗权力的悲剧后果,以此表明现代人一方面是暴力的实施者,试图通过暴力反抗获得发声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暴力的受害者,在社会权力的限制中最终成为监狱社会的囚徒。麦卡锡以犀利的笔触谴责现代文明无视人的个性,践踏个体存在的本真价值,进而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但权利方与资本方无意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如"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来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悲剧带有宗教思辨的超越性,残雪的现代主义悲剧置入人生人性的悲剧思辨与文革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是悲惨.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欧茨在其代表作《奇境》中描绘了一幅众生受难图,而究其受难之原因则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文章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入手,从权力的规训场所、技术、工具三个方面分析权力对小说中个体的控制和操纵;继而分析在这种权力规训下个体的驯服与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展现出超乎常态的激情、生命活力与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小说《他们》包含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元素,即对下层社会人物生活的刻画、对暴力场景和暴力事件的充分展示,以及对细节和事实客观而详细的描写。欧茨将这些元素与积极乐观的视野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自然主义先驱作家们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他们》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的早期经典之作,通过对其中几位典型女性的细致描述,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给女性造成的肉体与精神伤害,以悲剧环境下女性的悲哀深刻地诠释了女性生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9.
帕特·巴克在《双重视角》里刻画了一个因在战场上目睹太多暴力和血腥画面而精神受到严重创伤的战地记者史蒂芬。小说通过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和创伤的再次书写,反映了巴克渴望和平、期望人类能永远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