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宋人杂体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体诗源远流长,是一笔不小的文学遗产.本文从杂体诗发育较成熟的宋代切入,论述了来前和宋代的杂体诗,宋人的杂体诗创作理论,分析了杂体诗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及影响,认为杂体诗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运用,它的部分作法确为"文字游戏",但其优秀作品却是艺术品,不必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2.
杂体诗作为中国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卑贱低下,一直引不起学者的重视。饶少平先生《杂体诗歌概论》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其一方面吸纳了杂体诗的丰富之态与广博之趣,一方面又不失文学研究的宗旨,做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同时,也使文学研究本身开始了有意义上的反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汉民族无穷才智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物化表征,是构筑华夏文化独特景观——中国古代杂体诗的特质魔方。汉字字形、语音、语序都可以构成杂体诗。具有特殊修辞作用的汉字成就了古代杂体诗,而古代杂体诗的繁荣又成就了许多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  相似文献   

4.
杂体诗之于宋、金、元408年的诗歌史,不仅具有参与创作的诗人众多,题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而且还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诗人们对于杂体诗的革新意识,以及其求新求变的诗体学理念。更有甚者,则是对前人与时人的杂体诗首次进行了理性的归纳与总结,并推出了诸如桑世昌《回文类聚》、厉震廷《唐宋百纳集》等这样的杂体诗总集与专集,以供当时雅好杂体诗的诗人对杂体诗进行理论上的把握与认识。而所有这一切。使得杂体诗成为了在当时可与古体诗、近体诗鼎足而三的一种诗歌品类,从而扩展与丰富了中国古代诗体学的内容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江淹《杂体诗》非其本色,甚至主张将拟古诗与其他创作成就分而论之。考察江淹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江淹早期的其他作品为《杂体诗》作了题材上的准备,成就了其“诗体总杂”的创作特色;而其他模拟作品“学古制今”,则培养了江淹“善于模拟”的创作个性,为《杂体诗》的创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美兼善”的理论导向和实际创作,使《杂体诗》成为了体现江淹“本色”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拟古相当于扮演古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既是对三十家各具特色的古代诗人风格的模拟,也是对三十位古人的扮演.在拟古作品中,亦不可避免地表露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和表达习惯.文章着重从字法、句法、语气、口吻、意象等角度,通过<杂体诗三十首>与江淹其他作品的比较与举证,揭示<杂体诗三十首>中所体现的江淹个性特点.以往<杂体诗三十首>的研究者较多注重江淹拟作与被拟诗家的比较,以江证古,或以古证江,本文的重点则是以江证江,试图说明江淹如何在三十家总杂诗风的基础之上,表现独一无二的自家本色.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新时期颓废文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神话吴家荣(1,1)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陈卫星,彭爱芬(1,7)天然和尚函罡与“函”字辈诸人的交往韦盛年(1,11)周作人的“纯文学”观与中国文化传统董馨(2,17)诗人何以“居”?——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彭晓芸(2.22)朦胧诗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林平乔(2,26)从接受美学观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来谷强(2,31)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精要张平功(3,1)江淹《杂体诗》的方法论意义——兼驳《杂体诗》“非其本色”说陈恩维(3,6)黄世仲小说观念刍论文际平(3,11)当代中国大陆小说创作观念的新衍变姚朝…  相似文献   

8.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和教育重心在南方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梁代宫体诗 ,是六朝以来思想不断开放 ,中国诗学不断演进 ,文学创作朝着自觉道路迈进的产物。在梁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所倡导的美学主张影响下 ,梁代宫体诗脱离了儒家政治与道德功用观念的约束 ,成为具有美感型文学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的一种真正自觉的文学。这正是梁代宫体诗繁盛的根由  相似文献   

10.
梁武帝是六朝时期最具文化素养的皇帝,一生著述宏富,在经学、玄学、文学、史学、佛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择其大端者主要有:推行尊儒重教政策,促使江苏文教事业发展;雅好文学,推动江苏文学繁荣;重视编史修史,促进江苏史学兴盛;倡导文化兼容,推进江苏文化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