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 ,巴赫金对狂欢生成体裁未作深入的论述。独裁性集权统治的压迫使巴赫金人生不自由 ,因此他才极端地追求“狂欢”在文体进化中的作用 ,认为狂欢有生成体裁的意义 ,即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过度推崇的原因是受到了一元的个体生存方式、社会政治生活和文体形式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式压抑。事实上 ,人的狂欢 (社会的狂欢 )与文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各有利弊 ,狂欢的巨大价值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 ,由此也会带来只破不立最后导致整体混乱的结果。因此 ,在文体进化中强调正确处理“文体自由”与“文体自律”的辩证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体裁理论弥漫着政治泛音.他认为体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包括文学体裁在内的一般文化体裁都内含特定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它与 日常生活言语体裁内含的特定世界观和丰富的生活意识形态一脉相通.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与他的对话理论密切相关,他的对话理论弥漫着政治泛音.巴赫金揭示了体裁内潜含的泛政治意涵,并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政治与文化体裁政治之间的本源性关联.他的体裁政治学充满启示,也还存在讨论余地.  相似文献   

3.
<拉伯雷研究>一书中渗透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思想.巴赫金漂泊的边缘人生活使他终生寻找、建构与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话的空间狂欢诗学.狂欢节生活、民间语言以及民间文化的边缘性是破译狂欢诗学之边缘品格的入口.中心与边缘在理性诗学与狂欢诗学的对立发展中共存与对话,这是巴赫金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5.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作为文学理论的传统诗学已跟不上文学发展的步伐,需要探索科学的新方法来揭示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殊性,由此涌现出彼此争鸣的诸多诗学流派,它们都延续诗学对象为"诗"的古希腊传统.在高扬史诗而贬抑小说艺术性的语境中,巴赫金以哲学-美学家身份涉足文学研究领域,以长篇小说为突破口,试图革新诗学研究范式,重新描述已被小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他发现了长篇小说体裁不同于史诗来源的古代民间狂欢节文化渊源,找到了小说研究的对话主义方法论,借此进一步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话哲学基础.巴赫金在研究小说时建构并完善自己的对话和狂欢化理论,主要并非政治上的苏联意识形态使然,而是符合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唯其如此,他的诗学思想才会成为20世纪中后期活跃学术思维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6.
滕翠钦 《东南学术》2006,(4):143-148
人是"狂欢理论"的主体因素,巴赫金指出在狂欢状态下,人群是具有强大生成力的有机整体.但这种讲述本身存在着理论倾向性,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本文将分别论述巴赫金和其他理论家对狂欢节和广场等具体时空背景下的"人"(人群、旁观者、陌生人、身体)所做的有意味的阐释,力求在相互参照中梳理各自的理论意图.  相似文献   

7.
<拉伯雷研究>中的狂欢话语分析在民问诙谐文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人文精神自由欢乐的活水之源,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角度对"人"的重新发现.同时巴赫金对狂欢话语的放大也难免有"过度阐释"之嫌,其文本中无所不在的民间性和狂欢话语的非理性、集体性和鸟托邦色彩,又无可避免地拖出了作者身后时代阴郁的身影.从对过去的、未来的、集体的"人"的强调走向对现实的、经验的、个体的"人'的疏离,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既凸显了他的意义,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独白”、“话语”四个范畴,同时从哲学、文艺的角度探索“反”独白论.并针对欧美学界关于巴赫金狂欢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巴赫金狂欢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巴赫金有关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解读及对中国学界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学理性阐述.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受到了希腊哲学中对话思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具有同源性和家族相似特征.由此,两者还产生了互动,互文性的观点经过巴尔特的阐释,影响了尧斯.尧斯看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对审美快感的肯定作用,并以此超越了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通过两者的互动,美学理论获得了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11.
“齐气”是齐文化在文风上的一种体现,它具有舒缓、阔大、尚奇等特点。在汉大赋创作中齐气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并且伴随着大赋的兴起和衰落。在汉魏之际,由于社会的变乱,文风渐尚通脱,“齐气”舒缓、阔大的特点成为一种累赘并凸显出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表达了这一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表现了汉魏之际文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高翔 《殷都学刊》2000,(1):91-95
本文结合新时期纪实文学的文体特征、创作实际与批评态势,从纪实文学本就是多元并存时代多学科融汇的杂合体;文学危机中兴盛的“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批评家众说纷坛暂时还难于理清头绪;纪实作家匆忙上阵多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等四方面,论述了纪实文学既充满了活力又潜存危机,必须扬长避短,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身份动态性理论,从性别、话语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影视作品中的部分话语进行分析,目的是揭示性别决定话语风格的片而性,  相似文献   

14.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风格具有可译性,但是要想在一部译作中复制出原作所有的特征绝非易事。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多方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兼顾作者的风格,以达到原作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书文 《文史哲》2002,(3):32-37
周扬是“我国现代以及当代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文艺理论家”。从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周扬研究充满了论争。研究者在周扬文艺理论的特质,周扬与胡风的理论分歧以及他在中国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位置,周扬的文化人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在周扬研究中,要力避情绪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着解读王德威编选的“三城记小说系列.台北卷”《微雨魂魄》,旨在揭示跨世纪台北小说的丰富、复杂、暧昧与多变的特质,并以小说作为镜像,打量台北的表情,触摸台北的心跳,期待着两岸文学取得共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飘逸”气弥漫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各个主要人物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韵味。这种逸风又始终和中国古代士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士人具有逸风,逸风又犹如一股真气环绕着士人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品格。纵观整个中国美学史,逸在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的“逸品”或“逸格”,既有其孕育和产生的源头,也有其发展、演变乃至衰落的进程。在其源头处,在老子身上、尤其是在庄子这里,飘逸之风得以充分体现和张扬。不论是就庄子本人还是就他的言论和著作、抑或是他的作品之写作风格而言,无不弥散着浓浓的飘逸之气。本文将主要阐释作为“逸”之源头的庄子的飘逸之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学史上 ,至少存在着以胡适和鲁迅为代表的两大短篇小说文体观。鲁迅从人类思维运作的角度 ,将短篇小说看成是塑造形象为中心的 ,从现实到文本的审美与转换。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