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主体的性别铭刻和折射在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不同性别内涵:鲍西亚和简·爱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外貌差异是作者不同性别意识的流露,其反抗精神体现着不同性别内涵,其对传统性别关系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是作者性别观念的反映,此外,在不同性别文本中,视角以及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性别话语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空间建构,"后花园"意象赢得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但这些解读大都是以男性文本中的后花园书写为论说基础的,本文拟将女性文本中的后花园意象纳入比照范围,力图分析文本话语中的性别差异,以期认识女性文本中后花园意象蕴含的独特真实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女作家论"中对女作家创作活动的论述不乏精到见解;与此同时,男性本位的性别意识与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渗透于他的评论。他一方面真诚提倡和鼓励"女性的自觉",另方面又对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在创作中的多样展现缺乏理解,以致其批评文本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性别盲视或偏见,忽略了特定历史阶段女性创作在性别问题上所承载的特殊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创作与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女性文化"才德美"新型的品评模式、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扩大构建了《红楼梦》创作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这些对《红楼梦》的女性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红楼梦》在肯定女性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的同时,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生存环境、生存困境等给予了深刻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阶级视阈出发,审视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知识女性形象,这类女性的阶级认同常伴随着其对"女性性别内涵"的重新确认和对女性解放的追求,具体从阶级趣味与女性气质、阶级意识与叙事模式、劳动意识与性别重建等三个方面,呈现阶级话语对革命女性的性别重建和文学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丽 《殷都学刊》2014,(2):83-86
梁斌的《红旗谱》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富有张力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不同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以及自我追寻的精神轨迹。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分析学视野,解析文本中的三种女性人物类型所蕴涵的主体意识成长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文本深层意蕴得以形成的创作心理无意识因由。  相似文献   

8.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源于小说"隐括"机制下史传的内在背离性,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文体的分裂"与"文本的间隙"形成了构建该小说结构要素的文体裂隙,成为带有明显文体裂隙特点的典型文本。以《风云初记》为中心文本并通过对其创作前后杂文、文论和《文艺学习——给冀中一日的作者们》及《文学短论》等周边文本的考察,可以发掘史传内在背离下,作家历史观念审美表达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性别表述,敞开了文本在多重话语缠绕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从民族和性别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一方面,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修改版中借助于对人物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置换传达出一定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小说以朴素的女性关怀再现了处于历史边缘的蒙古族女性的生命境遇;作者对特殊身份女性形象的艺术处理,显示了民族性别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化。  相似文献   

11.
陈南先 《齐鲁学刊》2004,(2):154-157
王蒙在20世纪末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被称为“季节”系列。作品对反讽、元小说、双声语与复调等手法的成功运用,显示王蒙对小说现代性叙事的探索和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静 《齐鲁学刊》2008,(1):21-24
张载苦心探析在气化流行过程中的"太虚"、"性"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气以载性"、"气质之性"等理学命题,建构了以"性"为本、"气"为载体、"性"气"互为表里共同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思想,为后来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德义 《云梦学刊》2002,23(3):22-25
数学中的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为形而下之数 ;哲学中的“三生万物”、“函三为一”、“数成于三”、“道成于三”和“物成于三”等为形而上之数。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思想 ,能够对“一分为三”作出比较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彭漱芬 《云梦学刊》2001,22(5):64-67
从1955年到1979年,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中,丁玲虽历遭劫难而不死,这是一个"谜".我们可以从丁玲的文化人格及意志方面来揭开这个"谜".面对"逆境",从不屈服,不断地"励志"和"强己",执着地面向未来,韧性地战斗,构成了丁玲的文化人格及意志.  相似文献   

15.
微博空间的媒体知识分子与社会公益行动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在网络上下都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是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众多社会人士参与并推动的.在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因诚信危机而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媒体人转身公益人并取得一定进展和影响力的案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的呈现,而且是媒体工作者与新媒介、社会变革之间建构的一种新型互动关系.深入分析调查记者的公益转型之路,反思媒体知识分子主导的社会公益行动背后存在的问题,对于思考新媒体与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大片大片的森林,随处可见的灌丛,林木茂盛,野草丛生,丛林之间遍布沼泽湖泊。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反映商代中原地区植被种类的字形;一些特殊的甲骨文字如"朝"、"暮"、"东"、"西"、"楚"、"茔"等,都反映了当时植被的丰富;甲骨文中还有众多与林地有关的"麓";文献中许多关于"松柏"、"桑林"的记载,表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植被的特征;野生动物的大量生存,也是当时植被丰富的一个佐证;最能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竹林,在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由于长期的农垦、田猎、畜牧以及生活生产用木等,自然的植被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7.
论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从人的成长与塑造、社会的安顿与治理方面凸显了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并从德教与文教的角度较好地论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行忠信”、“明人伦”、“隆礼贵义”等理论,主张从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道德品质德性方面进行培育熏陶,通过“因材施教”、“教养结合”、“慎言敏行”、“寓情于理”等方法,以实现《大学》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儒家关于伦理教育的理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可以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伦理教育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李燕 《社会科学》2012,(1):103-108
变性手术具有高度伦理性、高侵袭性、高风险性及后果的不可逆性,国家法律必须对其进行规制。"变性人法律与就业政策国际联合会"制定的《变性人医疗法律标准》和"世界变性人健康专业协会"制定的《哈利.班杰民性别焦虑国际协会性别识别障碍医疗标准》(第六版)在变性手术标准方面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国卫生部《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存在一些限制患者权利的条款,建议删除患者应提交无罪证明、性取向不能为同性、患者未在婚姻状态等条款。  相似文献   

19.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在这种性别魅力彰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20.
文学现代转型语境中的农民国民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现代性转型与农民“国民性”有着互动关系。新世纪农民的“国民性”呈现“过渡性”、“矛盾性”、“成长性”特质,并呈此消彼长的趋势。作为“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时代赋予他们求新求变的努力,农民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应成为不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