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6,(11):158-160
西南官话的动词重叠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在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向性,即“X”为持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式可进入动词重叠句。而“X”为词缀的,一般不能进入动词重叠句,多充当谓语、状语。每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有一定差别,但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使这些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3.
动词的简单形式,也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光杆动词。早在1978年,吕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说过:“例如‘光杆动词’(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的用法,这个题目就好象没有人做过。”①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不见有人着意开拓。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索。一、关于P(V1)句式1·1动词简单形式作谓语[本文用P(V1)来代表]句式指的是谓语由一个光杆动词构成的句式。如:①“你们出去!”慈禧太后向宫女们吩咐。(高阳《母子君臣》)1·2必须承认,多数P(V1)句式的归属是不成问题的,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4.
先看下列例句: A1.靠着点儿窗户!2,扶着点儿桌于! 3.想着点儿我。 4.拿着点儿什么? B1,开着点儿窗户! 2,抬着点儿头。3.挺着点儿胸。 以上A、B两组例句都可概.括为“V着点儿O”句式。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初看起来,除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不同外,A、B两式在语法关系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动词+着+点儿+名词”。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A、B两式反映的语法关系有很大区别。 一、A式中的“点儿”已失去作为量 词的意义,而虚化为表示带有提醒意味的祈使语气的语气词。观察A式中的“点儿”并不是限定“V”代表的动作…  相似文献   

5.
陈烁 《社科纵横》2004,19(6):137-138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是很有特色的。本文从结构形式、语法功能等各个方面对《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作了详细比较 ,从而可以看出《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在继承《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的特点的同时 ,又有一些新的发展的。这对于认识近代汉语的实际面貌 ,探索近代汉语 (尤其是北京话 )的发展脉络 ,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看你V/A de!”里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de有的写作“得”,有的写作“的”,例如“看你说de!”“看你美de!”就属这种句式。为行文简便,我们把它称为K。 K口语中常说,书面例证屡见不鲜,不仅表现力很强,语法上也颇具特色。正因为如此,许多语法书都对它进行了分析。下面引用几本语法著作对K的分析: 有时候动词(或形容词)后头加“得”,补语不明白说出来。……有一定的实际环境,补语就用不着了。 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基本形式是“动/形+得+补”。……“得”后的话不说出来,有“无法形容”的意味。 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环境里可以省…  相似文献   

7.
郑燕萍 《学术交流》2007,(4):162-165
《型世言》中的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型世言》中的语言事实说明,不同的共时平面,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是不一样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谓语,做状语是它普遍的、经常的用法。还有一些可以做补语,其中共有“极、之极、甚、异常、不胜”5个程度副词。《型世言》中有少数程度副词如“极、更、越、一发、何等”有时可以异位位于整个谓语结构前,而不紧附在它所修饰的词语前。异位不只是为了使程度副词在行文中显得突出,同时也为了加强语气。《型世言》中程度副词的这种用法和近代汉语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成分之间可以不加结构助词的语法规律是一致的。重视这些语法现象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同揭示出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以及整个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兰州话书面上写“着”的字,口语中有两个音,一个是[pfr53」,另一个是轻声的尸印]。本文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即读作轻声的“着”。这类“着”词汇意义很虚,主要作语法成分,随着语境中的不同分布,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作用。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相比较,用法、意义差别很大,应用范围也广泛得多。上溯到近代汉语,可以从一些接近日语的白话作品中看到不少相同或相近的用例。“着”在兰州话中的分布,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用在动词和处所、时间词语之间,格式为“动词十着十处所(时间)词语”。例如:五钥匙忘着屋里了解林…  相似文献   

9.
杨鑫鑫  赵雨潇 《生存》2020,(10):0222-0223
本文从韵律语法、认知语义学等角度对网络热词“V了个X”构式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V”的选择看,单音节动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动词极少,少量单音节特殊形容词也可进入;(2)从“X”的选择来看,N/NP、形容词(短语)、的字短语、动宾短语都可以进入“X”;(3)从语用角度来看,这一构式中的动词不局限于庄严意义的形容词,它只选择动作简单、持续时间较短的动词。  相似文献   

10.
将各种语法论述中早已反复涉及。似乎已成定论的趋向动词“来”、去”提出来 讨论,是基于笔者的看法;迄今为止的所有观点,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且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为例; 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它们表示有方向的动作;②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立足点。但这种传统观点所不能解释的,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在书面作品中的情节描述里,并没有说话人出现,这时“来、去”的方向立足于什么?其二,诸如“书从他手里掉下来…  相似文献   

11.
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著《马氏文通》(下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专著。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位次”理论始见于《文通》。、《文通》已问世八十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位次”理论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从简谈“位次”理论本身的是非入手,着重对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2.
周臣 《学术交流》2003,(4):128-130
—、语病分析 1 1例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有时是必要的 ,有时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就是累赘、就是多余。为了避免或少出现这类病症 ,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特将这类病句评释分析如下 :( 1 )本片主要演员有古月、卢奇、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孙维民、傅学诚等演员担纲主演。(《光明日报》 ,1999-10 -0 3 ,六版《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性动词“有”的宾语“古月、卢奇、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孙维民、傅学诚等演员” ,是一个具有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其中心语是“演员” ,在该句的前边还有一个“演员…  相似文献   

13.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三品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丕森(Otto Jespersen)在其名著《语法哲学》(Thephilosophy of Grammar)一书中提出的学说。《语法哲学》是叶斯丕森全面系统地阐述语法理论和语法体系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该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学观点,不仅促进了英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三品说”就曾成为30至40年代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理论。本文试图就“三品说”的基本内容,创立的目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三品说”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的影响作一粗…  相似文献   

15.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里,语素"法"通常只作为构词成分出现,由"法"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的名词数量很大,其中的"法"作为名词后缀的地位是确定的.值得注意的是,"法"还可以作为动词后缀出现,由它参与构成的动词也不在少数.这类"X+法"式动词在形式上与"X+法"式名词毫无二致,但在句子中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可以根据"X+法"式词在句中体现的语法特点,很容易地把"X+法"式动词与"X+法"式名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一自从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创立了汉语语法学,在近—个世纪的发展中,汉语语法学确实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但是另一方面,汉语语法学中的—些基本问题,如词类问题、主宾语问题、单复句问题等,至今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究竟是为什么?当然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汉语语法有着区别于印欧系语言的根本特点,有着“不同于《马氏文通》以来几乎全部汉语语法学者建立起来的语法系统(这些系统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氏文通》中的“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对“读”的解释最为含混,其作者马建忠究竟想用这个术语表达什么概念,研究者们说法不一。本文对《马氏文通》中各种类型的“读”进行认真的爬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马氏文通》中的“读”是比附英文语法的从句“创造”出的汉语语法中的“畸形儿”,它结构形式不一,或以句子,或以词组,甚至以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主语的三重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汉语的主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元任(1968)说主语即话题。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讨论中,有施受派和词序派。施受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施事即主语,受事为宾语,词序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谓语动词前的NP为主语,谓语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宾语。吕叔湘(1979)曾提出主语二重性之说,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语这个语法位置把话题同主宾语所反映的以施受为代表的语义成分联系起来,使关于主语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李临定(1985)曾以此为题目,专文讨论了汉语主语二重性问题。的确,同形态繁丰的屈折语相比,缺乏狭义形态变化的汉语主语缺少明确的形式标志,因而汉语主语没有性、数、格之类的语法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汉语主语的确没有形态语言中的主语那样的语法地位。但即便如此,汉语主语仍然是一个明确的形式类,它概括着话题及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各种语义范畴。从这种意义上看,汉语主语又是有其确定的语法位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