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学生欠费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在高校逐步实现全额收费的今天,学生欠费在所难免,毕竟高额学费对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是奢侈消费。但是欠费达到一定数额,就成为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严重问题。笔者从事学生工作,负责院系助学奖贷方面的工作四年多。身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和有关助贷部门打交道较多。在此笔者想以本校为例,探究高校大学生欠费的原因及对策。一、大学生欠费的原因1、客观方面的原因。(1)高校学费、住宿费高。高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高校的高学费确实让他们难以承担。(2)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雷霞 《阴山学刊》2006,20(3):105-106
高校学费收入与财政拨款、科研经费、校办产业一样,已成为当前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巨额学费拖欠,正直接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学生欠费原因的剖析,提出解决学生欠费问题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欠费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力图通过揭示高校贫困生欠缴学费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欠费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廖丽 《理论界》2004,(4):309-309
学费收入是高等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招生收费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收费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和规范。 2000年以前,学校在开学报到时,财务处组织大批人力集中收取现金。学生在银行排队取出现金,再到学校排队交现金,外地学生随身携带现金更不安全。学校和学生的资金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由于手工操作,学生人数多,工作量大,欠费名单不能很准确、及时地统计出来。各职能部门没有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已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 ,大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一直困扰着高校 ,影响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对学生欠费的现象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信息化对高校收费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均带来一系列的变革,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传统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已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此,高校对于学费管理系统必须实行升级改造。本文从信息化建设需求出发,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对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各种新的需求,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再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已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正常发展,也给莘莘学子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针对大学生欠费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心理分析,以图找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职大学生欠费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大学生欠费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高职大学生欠费原因,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高职大学生欠费原因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和学生缴费意识淡薄、学校收缴不力等。解决问题的措施则主要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落实勤工助学措施、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受到国家、学校所给予的帮助,让恶意欠费的学生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9.
高职大学生欠费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大学生欠费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高职大学生欠费原因,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高职大学生欠费原因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和学生缴费意识淡薄、学校收缴不力等.解决问题的措施则主要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落实勤工助学措施、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受到国家、学校所给予的帮助,让恶意欠费的学生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欠费问题日益严重.为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高校学生欠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学费制定标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普通高等院校培养过程的特点分析影响其学费制定的因素,以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为例建立普通高校学费的计量模型,以北京市高校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普通高校学费管理的五项措施:创新学分收费制度、完善优秀大学生贫困补助制度、强化我国普通高校学费管理、加大国家财政对普通高校的投入、适当控制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的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高校“并轨”交费上学后,贫困生问题一直就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贫困生认定、经济资助方式、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心理资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完善资助体系。应该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适当调整“奖”与“助”的比例关系、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努力加大“心理扶贫”力度,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私立高校的成功之道在于合理的市场定位。私立研究型大学拥有很高的声望,并面向全国招生,它们是提供最好的高等教育的代表。其经费筹措的特点是科研经费很高,捐赠收入异常高,学费也是最高的。私立文理学院大多数有悠久的历史,主要面向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招生,它们是提供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代表。其经费筹措的特点是能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能得到较多的捐赠收入,学费也较高。私立城市大学名望较低,主要面向地方招生,它们是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的代表。其经费筹措的特点是科研经费很少,捐赠收入很少,对学费的依存度很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但目前受内外因素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认同客体不全面、主体不均衡,主体在知、情、行上不一致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满意度;提升理论的大众化程度。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国力”,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行为始于1980年高等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核拨后,在需求诱致下各高校兴起的招收自费生、收取委培费的实践。这种制度创新正是所谓的免费制度无法实现潜在利益,从而使行为者产生了新的收费制度安排的需求。也正是由于学校单位从免费制度到收费制度的变迁收益,才提供了国家收费制度变迁的重要客观条件。此外,准市场化的内外环境也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2007年秋国家规定教育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录取为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十年从教的教育经历和教学经验使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目标基本确定,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免费师范生制度使广大青年立志终身从教的理想成为可能。其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基础教育教师,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文章就免费师范生终身从教的动机,从其终身从教的现实性、可能性及其对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程度。通过对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能力等方面与需求的匹配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高校的育人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人力资本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学术资本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等方面的应用存在不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需要在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等主体之间构建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8.
马慧 《阴山学刊》2010,23(1):112-118
内蒙古地区高校助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资助政策不足;助困政策结构不合理;助困经费压力大且院校发展不平衡;助困政策对象认定困难,助困对象诚信缺失;助困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要从国家、地方政府、高校、生源地、学生等多个助困政策相关主体方面加以完善。具体是:完善高校助困政策体系;转变地方政府权益观念;加强高校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拓展助困渠道:开拓建立生源地责任分担机制;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已经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也的确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对秦皇岛市七所高校的调查访谈和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资金总额总体不足、且构成比例不合理、贷学贷款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今后,必须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政府要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支持者和经济资助者;高校要成为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教育和管理主体;同时成立专门的教育银行,并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金融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