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事务的复杂性、治理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主体不会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元的。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村庄治理主体可以被析出主要的三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乡村精英。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乡村精英或成长为村庄治理的主体。能否或者可能,将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当然,这种博弈并非出自各方治理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是农村社会的深刻转型与发展态势使然。其中,地方精英与乡镇政府的博弈态势对村庄治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深受传统权力本位逻辑影响的中国乡村治理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西文化交互作用下陷入转型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逻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逐步进入现代转型,并取得了突出治理绩效。由于时空境遇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有效应对传统因素和现代理论的双重考验,以开放视野和辩证思维分析乡村治理现代转型的核心问题,及时回应时代变迁和群众关切,切实将中国乡村治理的理性逻辑落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系中。  相似文献   

3.
自明清至1949年,在乡村治理中宗族体现出"正式治理者"的角色特征。而自1949年至1978年间,宗族则演变为"非正式影响者"角色,即从正式变成了非正式,从体制内转到了体制外,从治理者变成了影响者。宗族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传统权力已丧失合法性,既不能直接作为治理者实施管理行为,也不能对精英选拔政策产生影响。它们所能发挥作用的,一是影响村民日常生活,二是通过对村社区权力分配的非正式争夺,通过对村干部工作的支持或配合与否,来影响上级对管理精英的选任、影响村干部的治理行为。影响宗族角色变迁最重要、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宏观环境与体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在赋予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孕育了乡村治理的转型.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及其引发的乡村治理难题的分析,从影响乡村治理转型的4个维度,即组织建制、乡村精英参与、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基层治理体制,探析乡村治理的转型路径,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转型战略提...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现代国家政权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同构过程,其中,民族—国家建构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善治的基础,"民主—国家"建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家政权建构理论探讨中国乡村治理变迁,并着重探讨中国现代化国家基层政权建构对乡村治理理念、组织和模式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精英经历了由传统乡村精英到乡村政治精英再到多元乡村精英的转换,这种乡村精英转换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村精英转换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可以从乡村精英转换对乡村社会的生活秩序、乡村社会的精神秩序和乡村社会的自发秩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使然。因此,运用现代国家建构这一理论框架透视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轨迹,既为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真相提供了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同时对于当前探索中国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模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陕西Y村政治精英权力变迁的过程可见,乡村政治精英权力的变迁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权力建立阶段——身份性权力、权力发展阶段——能力性权力、权力强化阶段——契约性权力,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导型权力的阶段性、各权力类型的相互依存性及角色转换和权力变迁的相互关联性。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体制的安排、资源配置方式、乡村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精英个人因素等,其权力变迁与村庄发展相关,实践逻辑包括:规范政治精英的权力变迁,发挥它在村庄发展中的具体功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对乡村政治精英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1.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协调好政府与社区、社区与村民的关系,走出政府强大、社区弱小的关系困境,消解乡村治理共同体式微的风险。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过渡性、模糊性状态需要重视治理主体问题,建设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作为一个重要次级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要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在社会稳定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研究的两条不同的路径 ,接着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进行纵向考察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变迁的特点 :社区记忆力从强到弱 ,社区记忆的丧失从被动转向主动 ,社区记忆变迁的动力从政治权力转向市场力量以及社区记忆的功能从认同转向功利。  相似文献   

13.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是一个以农民精英为主导的,集经济合作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跨乡镇的新型农民自治组织.该社区组织是在乡村治理出现诸多问题时应运而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困扰.综合性农协会走出困境,需要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以及农协会自身制度建设,并与基层组织和村两委形成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表明:乡村文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的各个层次均衡着力;在乡村文化转型过程中,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正确的态度应是革故鼎新;推动乡村文化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是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标志。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化转型的实质是立足于中国乡村传统的现代治理制度的建立,是传统规则向现代规则的转化,是由带有浓厚血缘关系、宗法关系、政治关系、群体自发关系的制度形式向使社会成员具有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和群体自觉意识的刚性规则的转型。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化转型的根本路径是培育社会公民的自觉意识和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强化议事和决策程序,建立合法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丁波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2-138+152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重构乡村治理要素,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遵循“主体—方式—规则”的内在逻辑,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由简约治理转向数字治理,治理规则由非正式治理转向正式治理。文章认为,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存在乡村治理主体理念差异、方式手段不同和规则体系矛盾的实践困境,以培育数字治理理念、构建数字治理平台、完善数字乡村制度为优化路径,可以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刘磊 《人文杂志》2023,(6):122-129
我国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在承袭传统中不断变革。在数字时代,简约治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有待实现数字化转型。简约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源自现实基础层面的深刻变化,国家加大资源输入、社会结构基础改变、风险社会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形塑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这种转型。数字化转型对简约治理带来的挑战集中于行政成本、人际互动、治理回应性等方面。在保持“积极有为”治理取向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在组织体系非科层化统合、治理过程人格化互动方面,赋予简约治理以新的要素和表现形态。数字化转型的简约治理应当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流程精简为构造理念、以多元参与为调适机制,实现“化繁为简、简而不少、简而高效”。与此同时,应防止带有刚性约束的数字技术弱化基层治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防范过于依赖数字技术治理而弱化人格化互动。  相似文献   

18.
对社区的区位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传统。本文就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变迁后的结构和治理状况,作人文区位学的分析,并针对小康居住型、旧有居住型、高级商住型、排屋别墅型、撤村建居型五种基本社区形态,提出睦邻推动-楼宇自治、精英动员-公共参与和文化转型-城乡一体三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闫文秀 《东岳论丛》2011,32(11):135-139
从"村落"到"社区"的转变是当前中国乡村社区变迁的重要表现。基于不同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划分标准,山东省目前形成了工业化推动下的就地城镇化型农村社区、城市化扩张下的"村改居"型农村社区和农业产业化推动下的合村并点型农村社区。对这三种类型农村社区的分析表明未来中国乡村社区的转型与发展不但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更需要借助国家"看得见的手"消除不利于乡村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供新的制度供给,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加速,传统相对单一、封闭的乡村变得更加多元、开放,迫切要求治理重建和农村基层管理创新。各地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表明,在乡村社区重构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新型的乡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给传统的乡村关系增添了新的变量。在国家权力和村民自治权力的博弈中.组织重构使乡村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从长远来看,未来的乡村关系的发展趋势将走向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