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依据《民约论》的译介,马君武传输了主权在民思想。其间,马君武与卢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透过文本发现,马君武关注的是主权在民说的发展脉络,而主权在民说的理论基础,即有关人的自然权利的演绎并没有涉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马君武给予的是一种诠释性的解读,而非概念或学理上的分析。在马君武的话语体系中,主权在民的制度载体就是建立共和政体,实现期望已久的民主,民主与共和大而化之地混同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七年二月九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收陈梦韶所寄诗稿一本。”这本诗稿,即陈梦韶的《破釜沉舟集》。这是一本新诗集,油印稿本,用彩色丝带装钉,颇为美观。由于种种原因。世人不知道这本诗稿的内容;新版《鲁迅全集》亦无注释。一九七五年酷暑天,梦韶先生在逆境中“为纪念往事”,将“旧作拾零”(即《破釜沉舟集》原本诗稿)十二篇,加上选译《诗经》、《楚辞》、《古诗》、《乐府》、《唐诗》,总共是八十七篇白话诗,复写三份,装成卷帙。其中一册赠我。卷面仍题为《破釜沉舟集》,  相似文献   

3.
1929年,陈三立将手书《散原诗稿》一册送给新婚女儿陈新午作为纪念,现藏九江学院.《诗稿》封面题署《散原诗稿一》,扉页有散原老人亲题"此手稿付新午收藏散原老人"十二字.内容起1919年,讫1926年,除了部分被删诗歌外,其他诗歌已全部收入《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中.《散原诗稿》中保留了不少散原老人修改诗稿的...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革命家马君武在协助梁启超办《新民丛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参与报刊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加盟《新民丛报》的前期,他的办报工作对梁启超的舆论宣传方针起到了重要的阐释与配合作用,是康梁阵营中一名重要的宣传者。在1903年,由于马君武与梁启超在对待民主革命态度上的分歧加大、对孙中山了解的加深及“羽衣女士事件”等原因,马君武与改良派决裂,毅然加入了革命派阵营。这一转变轨迹,可以说是清末报人群体聚合方式由门户意识向政治价值认同转变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报刊史上,广西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中辛亥革命时期空前发展起来的报纸,更是耀人眼目,在1905年至1911年间,广西共出版过十几种报纸。比如,广西巡抚部的《广西官报》,是广西省政府的机关报。民办的报纸,较早的有马君武、蒙经、卢汝羽、万武等主编的《独秀峰》、《漓江潮》,前者只出版一期,后者只出版两期就停止了。他们都是留学日本回到广西以后创办刊物的,主旨是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广西军国指南社的《军国指南》,是由“桂省及留桂陆军同人”所创办,其宗旨是“发达广西人民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马君武是一位全国知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翻译家和享有盛誉的学者、教育家,还是一位戏剧文学家和诗人。 马君武的文学活动,除早年翻译介绍过西欧文学名著,晚年致力于桂剧改革,亲自整理修改传统剧目外,更主要的是诗歌创作。他早期曾参加改良派的“诗界革命”,作品颇得梁启超的赞许。1909年参加柳亚子等人发起组织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为主要成员之一。但他的诗稿由于自己历来不注意保存,加上多年来为革命四处奔波及因战乱流离,以至大多  相似文献   

7.
一、如何对待《春柳堂诗稿》的矛盾《泰柳堂诗稿》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从版本本身的情况看,不像是出于作伪。《诗稿》中收有四首与曹雪芹《曹芹溪》有关的诗,它们是:《怀曹芹溪》、《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意废寺>原韵》、《题芹溪居士》、《伤芹溪居士》,其中关于曹芹溪的两首,题下还加了小注:《题芹溪居士》《姓曹,名,字梦院,号芹溪居士。其人工待善画。》《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末五旬而卒。)王利器先生《重新考虑曹雪芹的生平》一文,认为《春柳堂诗稿》这份材料可以解决曹雪芹生平研究中的四个…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辛亥革命,他仔细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对辛亥革命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毛泽东著作中,多处论及辛亥革命的问题。毛泽东的许多著名著作,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矛盾论》等等,都提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特别是195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自1954年《春柳堂诗稿》发现以来,关于《春柳堂诗稿》究竟是不是乾隆时期作品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主张《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时期作品的王牌证据,就是把诗稿自序中出现的"我皇上"一词是解释为专指当朝皇帝。笔者2015年刊文《"我皇上"一词用于称谓前朝皇帝事例举隅》,列举8个使用事例,证明"我皇上"一词也可以用于指称前朝皇帝和历代皇帝。之后,张志先生撰文《"我皇上"称谓前朝皇帝八个例证的考证讹误》,对拙文提出全面质疑。针对张志先生所提出的质疑,笔者逐一进行了具体说明和进一步补证。事实证明:"我皇上"除指当朝皇帝外,确实可以用来称谓前朝皇帝和历朝皇帝。仅靠"我皇上"一词来证明《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朝作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二年岁末,新诗发源地《新青年》社的同人刘半农编选了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次年由北京星云堂书店影印出版。书中共辑印了中国新诗运动开创期八位先行者的二十六首诗稿手迹,而其中最可珍视的莫过于李大钊烈士的一首遗作了。 李大创同志的这首诗稿题为《山中即景》,诗很短,五言八句,书写在一张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红格竖式信笺上,被列为全书的首篇。半农先生对大钊烈士极为尊崇,他在《导言》中不无钦敬地写道:“李先生已在几年前做了牺牲,……诗稿就愈见珍贵了。”同时他还特别欣慰地指出:“李守常先生不大做诗,亦许生平就只做过《山中即景》一首,而这一首的原稿可保存下来了。”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九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乐山市文管所编的《郭沫若少年诗稿》(以下简称《诗稿》),这本书收集了郭沫若少年时代在沙湾、乐山、成都等地读书时所作的六十多首诗,并附录了二十副对联。对这些诗联,编者一一作了说明和注释。应当肯定,编注者为搜集、整理郭沫若早年诗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诗稿的出版,为郭沫若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可喜可贺。但由于此项工作以前尚无人作过,“万事起头难”,加之诗稿又是从  相似文献   

12.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春柳堂诗稿》因录有四首有关曹雪芹生平资料的诗而被红学研究者重视,但自20世纪50年代公布以来,围绕其真伪和作者是谁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囿于研究资料的匮乏,至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未有定论,可能影响《诗稿》的红学研究价值。梳理三个“难解之疑”,对《春柳堂诗稿》隐而未见于《熙朝雅颂集》《清诗汇》等诗文集、写作年代不明、作者与刊刻者之间的祖孙关系与年龄差距的矛盾等三个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马君武十分推崇卢梭阐释的自由原理,但他的跟踪译述大多只在译著文本上进行,卢梭十分关注的自由与人之本质、自然权利、自然法原理的关系以及社会契约如何可能等议题,马君武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究其原因,在马君武看来,从事实、事功的层面解读卢梭才是当务之急。故此,在解读卢梭的自由思想上,马君武存在以下几个倾向与特点:一是,与其说马君武是在解读卢梭,还不如说他向近代国人作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宣传;二是,近代思想知识界(甚至今天的国人)共同习惯的一种思维路径造成了中西方思想文化沟通的障碍;三是,马君武在近代中国这一语境下言说着“自我:——不是思想逻辑的表达,而是事实的申辩,因而,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前后紧继的革命浪潮淹没了学理论证及学术正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剑南诗稿》 ,陆游在严州任上定稿刊行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此时陆游处于诗歌创作的高潮期 ;二是友人的鼓励和学诗者的推促 ;三是严州具有良好刻书条件 ;四是诗人诗学观点的成熟 ,对未来生活道路的探索。果然 ,诗稿刻行后 ,受到了人们一致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杨诚斋(万里)《跋陆务观(陆游)剑南诗稿》云:“重寻子美(杜甫)行程旧,尽拾灵均(屈原)怨句新。”(《诚斋诗集》卷二十二)杨、陆为同时齐名的南宋著名诗人。他们相互十分了解、尊重,陆推崇杨的“清介”,“一间俗人言,三日归洗耳。”(《剑南诗稿》(下简称《诗稿》)卷50,以下只注卷数)杨对陆的评价,应该是严肃、郑重的,不会是友朋应酬、浮泛虚美之言。首句肯定陆游与杜甫有相同的生活、创作道路,他的诗歌成为一代“诗史”;事实昭然,早有定评。次句赞扬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传统而有更新的成就,这在当时是对陆游评价的创见。本文拟对此作进一步探索,以期确切了解所称为“新”的具体内容,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一文,梳理了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形成过程,阐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沈世培等《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一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读,认为辛亥革命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会党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社会力量。梁家贵《会党与辛亥革命》一文,阐述了会党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了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的缘由。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慈善思想发生嬗变,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新陈代谢过程。蔡勤禹《清末民初慈善思想的嬗变》一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慈善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认为这种转变是中国从传统慈善事业走向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前提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过渡,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民主主义大革命。为了拯救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迫下的中华民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外学术界都研究这段富有意义的历史;各个方面都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辛亥革命史料。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这是最早问世的一本辛亥革命地区性资料.  相似文献   

19.
彭端淑,字仪壹,号乐斋,四川丹棱人。著名文学家,蜀中知名教育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彭端淑著述颇丰,著有《白鹤堂文稿》《白鹤堂诗稿》《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本年谱择要记述彭端淑的生平事迹、仕宦交游、学术活动等,兼及彭氏兄弟(彭肇洙、彭遵泗、彭端澂等)的主要事迹,以求全面展示彭端淑的学行。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工诗能词、兼擅理论的诗人、词学家。其《静庵诗稿》、《人间词》和《人间词话》等,都为世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