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的知觉、动机、思维与儿童教育,作了很多研究,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曾被列为“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①。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作为一个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问题,并强调教学理论中的心理学运用。他认为,教学论必须考虑(l)作为认识者的人的天性;(2)知识的本质;(3)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性质o。其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如下:一、关于教…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要重视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张振治一个领导者要实现领导功能,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决定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的影响力的大小,有很多因素,诸如他的品德、知识、才能、地位、权力等等,...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心理学家都乐于承认,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一百多年来,各个领域的心理学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几乎每个角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已足以使“心理学”在各种分类学目录中获得相对独立的一席之地。但在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及其他有机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这种关系是和睦的,比如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但有时这种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发出第一声啼哭起,就会表达自己的需要(need),并通过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一生奔波劳碌直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因而需要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需要?人有哪些基本需要?需要如何产生、其满足过程如何?这些问题是许多心理学家所关心的.本文试图综述心理学中有关需要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一、勤退的动力学的条要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s.r,,。。肝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起个…  相似文献   

5.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激励的实质就是以人的需要状态为心理依据,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激励理论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发展迅速。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激励理论。对这些理  相似文献   

6.
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们知道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1)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学生为了获得表扬、奖励,及避免批评、处罚而产生的荣誉感,只是其中的一种。(2)心理学将这许多动机分成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两大类,而考试评分是外加动机。成功的教学经验应当是既激发学生的外加动机,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把外加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持久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信赖他人在大学生家庭环境与交往焦虑关系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信赖他人量表及交往焦虑量表(IAS)对2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及知识性与信赖他人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及娱乐性与交往焦虑呈显著负相关;②信赖他人能够调节家庭环境矛盾性维度与大学生交往焦虑之间的关系。结论:不良家庭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危险因素,而中等信赖他人水平则可以降低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是个极其重要而又含糊不清的概念。本文从自我的形成、实质、自觉性、存在性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论述,认为从自我研究的发展看,心理学家们日益重视的是自我的后天性、整合与适应性、意识性、存在性。  相似文献   

9.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也叫自我暴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自我表露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S.M.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之后又定义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70年代后期认为:自我表露必须是口头上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的源泉。成长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赞扬和鼓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是社会交往动机;二是荣誉动机。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基于上述两种动机,若要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教师就应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种优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纽约的一所中学里,在各班中随意挑选出十多位学生的名单,私下称赞一番他们各自的优点,或听课专心致志,或作业一丝不苟,或勤学好问等,并宣称他们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论的流派中,有一派的观点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迥然不同,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誉为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波特,马斯洛,克·罗杰斯和默里等人。其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我国已有所介绍。以克·罗杰斯为代表的现象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也流传甚广,而且在五、六十年代高涨的存在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13.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教育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现实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努力奋斗。激励在心理学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维持兴奋的积极状态。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理论在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作用越来越显著。例如,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正确肯定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杨连菊 《理论界》2007,(1):166-167
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起源着手。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健康人格和完美人性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学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把人的社会性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脱离了社会实践,因此,其思想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知觉     
道德知觉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和留影。它虽然是交往双方各自对对方的初步成像,但良好的道德印象为交往疏通渠道,增殖交往价值,留下思念和回忆,产生人际关系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交往频率,成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成分。因此自觉整饰自身的道德面目,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必不可少又极有意义的“修身”课题。道德知觉概念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由于受交往情境影响而产生的关于对方的道德印象,就是道德知觉。人在交往中总会对他人产生某种印象。关于高矮、胖瘦、面孔等可以产生自然特征方面的印象,关于言语、动作等可以产生行为特征方面的印象。道德知觉关注的是他人行为的道德意义方面。行为状况只有在能说明其人的道德属性时,才成为道德知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冯特的统觉观浅析牛保明冯特(1832—1920)是十九世纪后期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卓有见地、敢于创新的心理学家。他于1862年第一个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81年创办第一个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17.
感戴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文章在国内外感戴研究的基础上,对感戴的概念、测量工具、感戴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研究成果做了归纳,最后提出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感戴未来的研究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多维解读人格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具有多学科的意义和特征,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尤其是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以及法学、社会学等都在不同视界里给予了独特的思考和规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格学说和人格实践。立足思想教育和人的培养与发展,综合考察多种人格理论具有前提意义和指照作用,为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所必不可少。一人格是个古老的问题,较早且较成熟的人格理论发育于心理学科。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区别,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他自己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曰特性)的有机结合,是把一个人的各种异同点组…  相似文献   

19.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材料,语言学者对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词汇自身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分析,近期北京语言学院常敬率先生精心编著的《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一书,独辟溪径,从汉民族文化诸因素(如民族心理、宗教、民俗等)的角度对汉语词汇进行文化分类并阐述其文化内涵,综观全书,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由表及里,揭示内涵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交往,并在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中产生语言和文化。由于语言是一种极为复杂而又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所处的世界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