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布局下,文化产业在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对国家亦会产生一系列特殊性的政策要求。围绕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上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视角,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可以构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项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要克服未来的困难,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发展一路同行,因此,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应当包括: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功能体系、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方法体系、治理运行体系。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主要方式,抓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文化强国的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确定我国将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产业是我国发展转型工业化和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备条件。在此背景下,审视江苏沿海区域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开发,将如何更新思路,前瞻思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资源、集聚产业效能、培育自主品牌、引导社会参与、培育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综合能力等方式,增强江苏沿海区域的文化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江苏沿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和全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塑造与引领下,中国形成了一种发展导向型国家治理模式,将各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汇聚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制度基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动发展导向型政府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权利密集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与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型有序社会治理体系,从而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夯实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依然长期存在.追求、重视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公民的最高美德,是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不断深入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前进的根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研究国家治理问题要回答的重大理论课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须臾不能离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西方政治正义理论隐含了某种程度的普遍主义哲学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从而不能实现对政治正义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把握。因此,对政治正义及其本质的科学阐释与辩证分析只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架构内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以“为人类求解放”为终极价值,科学擘画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思想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时代,政治正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宏伟蓝图、提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底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决定》的一个亮点。我们以前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分别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现在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将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衔接起  相似文献   

9.
推进国家治理转型逐渐成为当前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抉择,是建构现代国家、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改革举措。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协同共治,需要理性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结合,然而,由于民主、法治等现代性因素成长较晚,加之各种体制性因素的阻碍,我国政治参与处于非理性、非制度化向理性、制度化转变与完善的阶段,这成为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必须跨越的屏障。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的诸多问题,必然推进制度化政治参与建设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转型与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70年在国家治理格局下进行了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稳定和建设政权,国家治理覆盖了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社会生产力,也导致了独立的社会力量的产生,社会治理成为必要。市场化、城市化衍生了以民生为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新时期和新时代下政府通过建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尝试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基本领域,这也需要对多种社会治理方式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新的文化矛盾和文化问题主要有: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切实解决文化发展中种种不平衡;如何在我国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认真研究并应对和解决这些重大的文化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在 2 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文化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史实表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力越来越大。对中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长期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价值观(V)、以市场体制为取向的制度创新进程(I)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P)的关联比较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增值机理的"V→I→P"分析框架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直接并通过决定社会制度决定文化供需,社会制度决定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企业制度,进而决定文化企业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总产出的增值态势。文化产业先天具有价值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生态增值功能,在专利制度、产业创新扶持制度和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制度等保护下,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结构、内涵、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现代西方形成的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等,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条件性。马克思国家治理在中国的当代价值在于,国家治理应符合相应的社会性质,要注重甄别国家治理的职能属性,传承自身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是治理主体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上运用权威配置资源、维持秩序的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和持续互动等特征。国家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高效等。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校正发展路径,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在多元层面上数次提到建设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总体看来,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是中国推动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生态现代化进程尚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生态问题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扩大生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和文化宣传、建立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行政文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绿色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衍生品价值链、价值提升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怀亮  闫玉刚 《河北学刊》2005,25(6):113-119
随着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经济对于提高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各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当代国际文化贸易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地域上看,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从文化贸易的主体来看,大型跨国媒介集团垄断着当代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从贸易形式来看,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看,WTO成为规范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主要法律文件。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对于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等方面问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发达的世界性话语霸权,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的变化和改革应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主的、自觉的、渐进的、温和的,而不能是迫于外力特别是他国外力而被动的、强制的,否则就会威胁和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所强调的是保持国家基本价值观念的连续性,同时又不否认价值观念与时俱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生活方式的变革应该是进步的、合理的、渐进的,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不至于引起社会的过度动荡.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背景下,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我们的关注,对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影视文化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介精品文化、以人为本、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开辟农村市场、招商引资等方面探讨如何促进秦皇岛市影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