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剧坛,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奔腾汹涌,而浪漫主义早已是“明日黄花”悄然枯萎,然而在远东的中国,尤其是在20年代那“葱茏”、“青春”期,浪漫主义戏剧思潮正强劲地冲击着千百万青年男女的心灵,并成为本时期中国戏剧创作的主要实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对世界浪漫主义戏剧发展的独特贡献。 开放自由的五四新风,又使2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戏剧思潮独具特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的同步译介与相互渗透,它较少西方传统浪漫派那种单纯的浪漫美,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审美都具有新世纪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论布莱希特对李行道《灰阑记》的改作周敏曹仲桂元朝绛州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以下简称《灰》剧),是最早传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之一,也是对欧洲戏剧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的中国戏剧。但是长期以来,《灰》剧在中国剧坛的地位并不高,它对欧洲戏剧到底产生了怎样的...  相似文献   

3.
论《日出》——曹禺戏剧艺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是出现在中国三十年代剧坛上的优秀作品。是作家继《雷雨》后,又一震动剧坛的力作。它的艺术魅力虽经解放前后四十余年的磨炼和冲刷仍不减弱。解放后各大城市曾多次上演,它已成为我国著名剧院保留节目之一。同时,它也引起戏剧评论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研究与探讨:如曹禺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日出》的创作思想,陈白露的形象分析等。本文拟就上述两方面问题,特别是陈白露的形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戏剧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4.
论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稍具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人,没有一个不知晓易卜生的.易卜生的思想,易卜生的戏剧,风靡了整整一代人.就中国现代戏剧而言,易卜生的引进和影响不仅渗透在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建设和具体创作中,更为重要的是,易卜生直接制约着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由此而成为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纵览五四戏剧千姿百态的十年,在那色彩斑斓名目繁多的各种戏剧流派背后,人们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发现一个共同的迹象:五四初期,似乎每一个剧作者或每一个捉笔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人,在他们初涉剧坛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易卜生戏剧有着这种或那种联系.洪深、欧阳予倩、陈大悲、蒲伯英、汪仲贤、郭沫若、田汉、熊佛西、余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剧坛上,现实主义是一支强大的创作流派。且不说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它曾经一统天下,成为创造作品和裁决作品的唯一法则,就是在实验话剧异军突起的八、九十年代,表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遭到了冷落,喧嚣在剧坛上的仿佛都是些西方现代扼的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但究其实质,其中大部分剧作仅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就表现内容上来看,它们并未突破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如果将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视为一个界点,分析、比较前后两段话剧创作.我们便会发现,现实主义在这其间悄悄发生流变的一些…  相似文献   

6.
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传统戏剧整本上演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是原汁原味的清唱也曲高和寡。昆曲、京剧等典范剧种纯正雅致的风格、气派正在经受着严重蜕变。而与此相反,8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的戏剧小品却成为世纪末中国大陆最为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戏剧现象之一。笔者认为,戏剧小品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地涌现,已经显示出这一样式独有的审美特征。当今剧坛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文化现象之一是戏剧小品的超世俗化。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症侯,正向人们揭示出转型…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兴起了荒诞派戏剧。这一新的戏剧品种在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首先出现于法国巴黎剧坛,后来以巴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风靡西方各国。这样的戏剧开始出现时,并无确切的名称。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将它们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正式提出了我们所熟悉通用的名称。“荒诞”(Absurd)一词从字面上看,有“不合道理和常规”、“荒谬可笑”之意,但这里使用它来概括特定的流派内涵,比原意要深广得多。在50、60年代的西方世界,“荒诞派”经历了反传统戏剧的斗争和种种法难,逐渐形…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潮。本世纪以来中国剧坛先后崛起的大多数戏剧思潮,尽管各自都有其独特内涵,但是,强调戏剧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追求生活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与人物、情节、语言刻画的生活化,却是其主导倾向。这也是欧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新时期伊始,中国戏剧的反拨与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戏剧观复归的体现。然而,努力复归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遭遇“危机”,现代欧美各种戏剧思潮、流派、观念、手法的强劲冲击,使得很多坚持现实主义的戏剧家,也不再拘…  相似文献   

9.
为期三天的“第八届全国尤金·奥尼尔学术研讨会”已于六月十三日在四川大学降下帷幕。这次研讨会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世界之交看奥尼尔”。尤金·奥尼尔是现代美国严肃戏剧的开拓者,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从1913年到1943年,他为美国剧坛留下了大量富于独创精神和执着探索的优秀剧作,一扫早期美国戏剧轻浮油滑的闹剧风格,使戏剧成为表现人生底蕴的有力手段,不仅影响了如阿瑟·米勒这样的美国戏剧家,对中国剧作家如曹禺等的启发也是不庸讳言的,在此世纪之…  相似文献   

10.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10,(1):192-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以及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彼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 1979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由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执导演出了布莱希特的《伽里略传》(1978年开始排练),以此为起点,布莱希特的剧作和理论被大规模译介。新时期剧坛上出现了一股“结构探索热”:除了传统的纯戏剧式结构外,还有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小说式结构……,这股“结构探索热”,当然是剧作家广泛地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话剧的有益营养的结果,但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实践关系更为密切。“间离效果”理论包括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场景设置三方面的内容。所谓“间离”,即是观众与角色、观众与演员、演员与角色间的感情间离,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传统戏剧的舞台幻觉,恢复观众在戏剧欣赏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  相似文献   

12.
历史已步入九十年代.当我们回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时,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那接连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的创作热点;当人们被一个热点所激发起的热情尚未平息下来,另一个热点又接踵而至.八十年代文坛的这一独特现象,显然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吸收、借鉴密切相关.本文不想就这一现象展开全面分析,而拟就若干主要的文学热点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作出概述.纪实文学.这类作品从它出现那一天起,就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也许是由于它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一场地质学和政治学双重意义上的地震之后,复苏的暖风开始吹拂中国剧坛,从1978年春到1988年春,一股接一股的时代大潮漫过戏剧舞台——改革开放的旗帜和自由的学术、艺术氛围,组成了社会经济改革和文化观念改革的总体背景。中国的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便以这个背景为依托,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合与不断错位中,潮涨潮落,演出了一幕接一幕的活剧。现在,该是对近十年来戏剧的探索和创新潮流,尤其是对这潮流中的理论浪涛,进行初步的回顾与思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15.
执着于中国戏剧起源探究的戏剧史学者们,已经在这个又迷人又恼人的问题上困惑多年了。然而,笼罩在中国戏剧问题上的纱幕,至今仍未被完全揭开。用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眼光看去,戏剧因素的出现,首先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总和)的产物;其次,戏剧因素一旦出现,它便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汇入特定的文化结构之中;再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萌芽状态的戏剧文化因素便具备了与其它人类文化分支大致接近的文化特质,即对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作为一个文化分支与特定文化圈的整合性、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变迁性。上述戏剧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20世纪中国剧坛的一面光辉旗帜──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田汉是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剧改革的先驱者以及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做一个戏剧家,曾自诩为一位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的三十年间,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写作剧本、组织剧社、创办戏剧教育、领导戏剧运动、介绍、翻译外国的戏剧作品和理论,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少人…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文化研究向深层拓展,企业文化,这一以前鲜为人知的文化样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企业文化是国外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理论,它是西方企业界和理论界在对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文化学理论的综合探索与研究中提出的。它的出现,不但在管理学界引起了一场理论上的革命,也  相似文献   

18.
论王尔德喜剧的创作心态吴学平在英国戏剧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挽回了英国戏剧运动的颓势,给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剧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中国剧坛,以"新潮演剧"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程。"新潮演剧"不仅蕴涵着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各种文化矛盾,而且以此为起点,显示了中国戏剧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从而,在艺术精神上,表现出传统教化意识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启蒙诉求;审美形态上,形成了话剧与戏曲的二元对应。从而,以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为开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审美与功用之间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张力结构,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中国戏剧的历史走向与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文信息》2007,(12):36-40
薄荷片推荐: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台的文他因子。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媛神与娱人相结合、古朴、原始、独特,所以地戏叉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