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高质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同时加强翻译学科建设,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借鉴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实际,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通过结合合肥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办学实践,以市场需要为前提,依托德国先进的模块化教学理念,确定恰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提出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四大类职业能力,并据此设计出对应的翻译教学模块。  相似文献   

3.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几年来已成为高教界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和方向。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旧有模式,构建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与课堂教学体系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有效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为理论基础,以提高译者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八个步骤设计,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诠释了德拉巴斯蒂塔提出的双关语翻译“统计法则”及其该法则对译者选择的制约.论文以“统计法则”为依据构建了双关语翻译生态环境,并分析了译者在该环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选择.研究指出,双关语翻译生态环境可分为主体环境和客体环境.客体环境中的典型要件对于“双关语译为同类双关语”这一最优选择有着更积极的制约,在这一制约下,当最优选择不可行时,译者会转而选择“双关语译为非同类双关语”模式,这就需要在类型维、形式维和语义维等维度进行多维度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本土化翻译理论,它为外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Corpus CN与Corpus US的统计对比分析,对2022年冬奥会的外宣翻译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冬奥外宣文本翻译总体质量较高,但是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译者应充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高度重视翻译的生态理性、译者生态位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积极构建外宣翻译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以往的翻译对等原则,将翻译实践从所谓神圣的原文中解脱出来,强调翻译目的以及译者行动的重要性。生态翻译理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主要强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两种翻译思想产生的时代与背景虽有不同,但是存在着很多内在联系.因而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汽车广告翻译实践中的生态翻译思想,阐述生态翻译思想的功能性解释,无疑会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应用生态翻译思想,对于汽车广告翻译来说在是必然的、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外宣的重要渠道,旅游网站的翻译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福建省旅游网站的翻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福建旅游网站翻译中存在的误译现象并探索导致旅游网站翻译质量不高的问题所在,指出旅游网站的翻译质量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网站翻译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教育、市场和管理监督系统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2.
翻译改写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策略选择,旨在更忠实地呈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能保持译语的流畅。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对此颇具解释力,并赋予翻译改写以理据。语言维的改写,旨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维的翻译改写,旨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更多地“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以努力实现英汉语言文化信息的动态对等。交际维的改写,旨在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中华武术文化国际传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良性沟通起着不可忽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体育界武术翻译专业工作者的匮乏和专业翻译障碍的实践性问题,以我国首例中华武术援外培训项目为实证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现代翻译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依据,以国家武术援外培训为实例,获取有关“动态”翻译课堂效果评价的研究数据,创新性地提出构建翻译教学“动态”模式理念,旨在提高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5.
科普著作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及趣味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科普翻译工作者在遵从传统的"忠实、通顺"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另辟蹊径,研究译文如何同时表现出这些特征。威尔逊在研究圣经箴言的翻译中建立了翻译模式,将翻译活动看作分析源文本组成要素并将尽可能多的要素映射到目标文本中的过程。基于科普与箴言的相似,可采用威尔逊翻译模式的框架,结合翻译实例分析科普翻译中译者面对的各个要素,研究各组成要素的映射过程,以期为科普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世界化和全球文化"美国化"趋势明显,英语文化负载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传输远多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的传输,中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优化其翻译策略可促进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的传输,并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并且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ESP与翻译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服务业的兴起,以ESP为主体的翻译市场的发育,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我国翻译职业化在前行。探讨我国翻译职业化的内涵、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对我国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英文论文(译文)的调查研究,举例讨论部分职业译者的翻译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各异,行文结构与谴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因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矛盾不断妥协、不断变通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源语先入为主的影响,译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亦步亦趋,使译文不合的语习惯,形成所谓的“翻译腔"。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列举“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和避免“翻译腔”的途径,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