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民文学”的旗语为网络文学指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用“人民文学”的旗语引领网络文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网络文学还不是“人民文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文学可以成为“人民文学”.但“人民文学”是新世纪文论语境中颇有异议的一个概念,争议诱因集中在思维定势、运思方式、生产方式.基于此,向网络文学亮出“人民文学”的旗语,必须构建生成性的“人民文学”观,从媒介维度探索网络“人民文学”的生产方式,提炼网络文学中孕育的人民性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2.
董学文 《云梦学刊》2003,24(2):127-128
当上世纪末的历史余辉在古老的文化原野投下最后一抹背影时,印刷时代的文学宿命般地步入落潮期。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却踏上Internet快车,沐浴着机关报世纪初露的晨曦,奏响了自己开幕的序曲。的确,“网络文学”的词汇还未走进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现象就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迅速普及,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上网人数急剧攀升,网络原创文学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然而,由于许多“网”上作品的稚嫩、粗糙、苍白与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文学从总体上尚未赢得人们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包括“类型文”和“新文类”两幅面孔,前者是当前国内网文研究的主流,后者则常常被忽略。而事实上“新文类”的种类繁多、形态独特,主要包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互动文本和机器文本四种类型,具体形态有超文本小说、多向诗,文字造景型、语图互文型和多媒体文学,互动小说、接龙小说和文字游戏作品,以及生成艺术、定位叙事和人工智能作品等。其文本内在性质和读者审美体验也发生了重要嬗变,即在文本性质上,“新文类”从“人工制品”走向“机器诗意”;在审美体验上,则从“意识独占”走向“感觉独占”。注意到这种嬗变,对“新文类”的恰当定位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岳川 《云梦学刊》2005,26(2):143-143
我欣喜地看到.欧阳友权教授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观照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欧阳教授牢领的中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团队,不仅在网络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做出了理论体系性反思,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相当的成果:最先在高校建立“网络文化研究所”,第一个获得省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源于“比特赋型”的技术功能.从原子到比特的媒介转换催生了文学本体的媒介置换,创生了全新的文学家园.比特复制、比特变形和比特速递让文学生产、作品存形和时空域传播实现了迥异于传统的历史性转型,媒介革命创造的文学景观改变了文学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7.
解构的文本--简析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今天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新的文学载体赋予了网络文学新的文学特质 ,而超文本性是其中鲜明而突出的代表。超文本链接技术的应用 ,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 ,也使得网络文学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的改造 ,成为解构主义思想的不可多得的生动“例示”。而这既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和宝贵机遇 ,同时也体现出网络文学自身潜存的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堕落”论的文艺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曾经以其技术手段的先进和平民化文化生态性质得到学界的赞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极大扩张,但它并没有为文学带来预期的突破创新.技术与文学的关联是复杂的,网络文学的新技术背景并没有发展为它本身文学形态的革新.同时,大众化与文化民主的联盟也是可疑的,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既不是文化民主的产物,也不是文化民主的先声.学界之前对网络文学的轻许,暴露的是学界内在的弊病,所谓的网络文学“堕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的现代分科大体形成于戊戌至五四之际。其确立的核心在于“经学”被现代学术各科分解,并且作为传统学术之统领的思想祛魅。具体涉及制度、学术、思想三个层面。各分科在经学瓦解中逐渐生成,并在思想层面摆脱中国学术之“以经为纲”这一最为“传统”的特征,是其得以“现代”的前提与标志。该任务的最终完成,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文学革命以“文学”为手段对经学遗留进行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学,广泛生产针对“政教”和“人生”等领域的思想内容,试图接替经学在传统社会的思想指导地位。尽管这一接替并未真正完成,但在现代学术分科意义上,文学革命仍促成了文学的独立,即建立了不同于传统文学之经学附庸状态的、具有独立思想内核的现代体系;同时也完成了传统学术之“以经为纲”的思想祛魅,为各科的现代独立与生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的界定与起源是关联在一起的议题,所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起源问题的讨论需要回到如何定义网络文学问题上方可进行。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网络空间是其生产和传播中最为核心的条件。“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属于中国话语与中国表述,此处的“中国”应理解为以汉语为依托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值得探索是基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繁盛的文化事实,起源坐标应指向对其具备形塑作用的网络空间,建构起源的目的则是为了网络文学场内的主体获取身份认同、指导具体的创作实践、实现文学前景的更好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20世纪末期海外华人实现技术突破、搭建汉语网络空间、成立创作基地并进行文学实践,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也成功形塑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原初空间,而后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空间多点涌现,形成今日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界对于“底层文学”热切关注的背后,显然标示着某种理论自娱。“底层文学”的平民属性,表现出的不过是文学经典时代的症候。在其为“底层”代言的说词下,真正掩盖的却是属于底层的真正的文学生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所能做的,是使“底层文学”回归文学自身,为学者们给它套上的各种附加意义祛魅。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可分为五种类型 :BBS网络故事型 ,这是网络文学的原始形态与基本形式 ,它完全依附于网络———故事背景是网络 ,主人公为网人 ,交往方式以网络聊天为主 ,故事结局也像网络一样虚幻 ;传统文学型 ,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一样的 ,二者的区别仅只是载体不同 ;大众参与型 ,认为所有发在文学网站上的帖子都可称为网络文学 ,它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人数众多 ,作品繁杂 ,但缺乏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接龙游戏型 ,此种形式最能体现网络广泛接纳、变化多端的特点 ,它打破了作者与受众的界限 ,每一个阅览作品的网友都能轻易变受众为言说者 ,按照个人的意愿去发展故事情节 ;完全网络型 ,此类型实现了网络与文学的最亲密接触 ,由于其对网络的完全依赖 ,文字逐渐退隐 ,而“超文本”型、“非线形”型、“多媒体”型等正悄悄攻占传统观念中的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世界日益成为文学生产新的场域,网络文学生产者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文学生产者的身份更加自由,网络交流平台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使网络文学生产者的交互性特征尤为突出;网络文学生产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多元化写作实践,并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逐渐进行产业化生产;网络文学生产者被重构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件,超文本互动写作方式使其主体性逐渐被主体间性所取代,而其应有的主体精神与人文关怀逐步隐退。"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产者不应满足于作为简单的艺术生产者,而应有成为艺术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一种体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存在,网络文学客观上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网络文学拓展了文学史的逻辑原点;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网络文学则赋予文学史以更为开阔的意义空间和思维视域.由此所形成的文学审美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关系逻辑”,让网络文学不仅具有入史的前提,也有着入史的必然和意义.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翼,网络文学有足够的资质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场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构建“网络文学史”.面对网络文学丰饶的史料、史实和史绩,我们重写文学史应该秉持这样的史观和史识.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文学写作状态十分复杂,真正优秀的作品十分稀有,发行量也不理想,有文学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似乎正在被边缘化.但是,文学的许多元素却被移植了,在广告、传媒、网络甚至在许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蕴含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因素.因此,当下实际上是一个“泛文学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讲,当下文学的发展其实更有希望了.文章就为何出现“泛文学化”现象,写作理论为何能在“泛文学化”时代有所作为,写作理论在当下如何有所作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的主体缺省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玮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03-105
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特征造成了文学主体的缺省,即主体的显性消失与隐性在场。这主要表现为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和交往,文学主体性成了被虚化的“夕阳”概念,由此给网络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形式带来了革命。  相似文献   

17.
从1989年开始,京沪一些中青年评论家就指出,随着文学的历史转变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前新时期”的神话已经讲完了,“后新时期”的文学阶段已经开始。就作品来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从审美品格上看,“前新”文学是一种呐喊、控诉、抗争的文学,形成了创作上的“喷井现象”和接受上的轰动效应。《我应该怎么办》、《乔厂长上任记》、《人啊人》……这类题目,足以使作者和读者一齐兴奋;而“后新”文学则变得冷静、冷峻乃至冷漠起来:《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厌,《懒得离婚》、《不谈爱情》的疲沓、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8.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所谓“世界文学”是以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一体系中,第三世界文学被西方的“他者”进行“编码”后,便常常被加以扭曲或变形地理解。这种被“编码”的境遇使得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都有脱离过去传统、失去民族特性的可能,从而也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的文学家们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通过对“他者编码”的具体分析而采取一种开放的、适合本民族文学健康发展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在引起轰动后,却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本文从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中力图探求网络文学敞开自己的视域,追求与传统文学视域的融合,提高文学品质,开创新的文化品格的途径,同时,建构一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成为必要和现实也为网络文学重新建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