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文化问题的求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莱茵报》时期作为马克思开始接触社会现实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他一生思考文化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承载《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文化思想的著作文本,寻找其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马克思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对文化问题进行求解,在前后相继的理论发展进程中体味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理论思考,把握其理论的实践走向有助于真正走进马克思。因此,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交融与冲突的今天,马克思的独特思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普京重视历史,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对本国本民族历史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他主张,对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历史著作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在担任俄罗斯总统以及再任总理期间,他采取措施,整顿历史教科书领域的混乱现象,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历史教育的长期战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他也会采取灵活态度,但基本原则是绝不让步地捍卫国家利益。他的主张和行为,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在历史问题和国家教育发展方向上的思考和远见。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了多民族互存互补互融的重要信息,挖掘、保护和传承其历史、经济、和谐、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意义。在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肇始(远古至先秦时期)、初步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隋唐宋时期)、缓慢发展(土司制度时期)、飞速发展(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和深度互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族际流动、商贸交往、文化交融和碰撞冲突等多种互动的实践路径。当下,以史为鉴,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白马藏区民间信仰融合了自然崇拜、苯教、道教和佛教等文化元素,远古的蛙神崇拜是其凝聚性结构的核心。通过研究发现,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路径:远古到唐代前是文化采借,唐代到宋末是文化整合,元明清以降则是文化涵化。文化交融的动力来自于主流文化的引力、互嵌社会的拉力和互补经济的推力。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不仅为汉藏交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而且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本文通过对日本 3次教育改革的初步探讨 ,得出东西方交融对教育影响的一些基本特点 ,并由此对我国的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存。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提高教育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内涵,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采取情、史、理交融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打造优良的校园红色文化,以文化人是,是实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融入世界的历史,是中西风俗文化交融的研究高潮时期。在这百年的风雨中,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经历了高峰、低谷、热潮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可以说,自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就出现了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一般认为:我国的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过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的巨大变革和中、西文化的渗透交融,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应该说,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直接受到西风东渐的巨大影响。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以西方儿童文学作为参照系的。所以,“五四”时期,一些学贯中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既成的历史存在。中国山水和西洋风景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载体,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繁衍生息,以绘画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独特民族文化个性心理。解读和认识这种文化差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两种伟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拓展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错综复杂,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的栋梁和希望的大学学子的价值观也处于“冲突”当中,提出了以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价值观取向冲突的现状为出发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唐时期的宏观历史环境紧密相连,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汉唐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政治文明等与丝绸之路密切联系,为互相繁荣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汉唐的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中国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民族文化结构及特色民风民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汉唐历史作为背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的宏观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文化的丰富内容,突出"和亲、和平、和睦、和谐"主题,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好"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一是应对"和亲文化"概念作出清晰界定,对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做一说明;二是补齐相关内容,使其成为齐全、完整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三是深入研究和亲问题,大力弘扬和亲文化;四是推进和亲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杂志,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17世纪世界最早一批杂志问世以来,杂志作为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一个国家的杂志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而杂志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上述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当代杂志事业在十年浩劫后的文化废墟上重新获得发展并迅速进入了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随着经济效益观念的增强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杂志之间竞争激烈,而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又使杂志业呈多样化与大众化趋势。回顾十年来杂志事业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发挥杂志在当代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面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严重不协调,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绚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自然辩证法学科在这一领域既有学术责任,又有条件去提倡并通过学术研究进行交融和沟通工作,应自觉地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双赢和交融作为学科的学术责任与努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共享的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共享的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重要因素。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动了共享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审视南北疆之间及新疆与内地之间各族群众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需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掘和弘扬历史上各族群众文化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等举措,促进新疆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服务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的载体,汉维语言在历时系统和共时平面上互相之间都有较大范围、较深层次的影响和渗透,成了历史发展的活见证,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急速变化躁动不安的时代:历史前进的步伐带着中国从农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迈进,富裕逐渐代替了贫穷;传统文化的辐射,域外文化的引进,使当代文化品格的建立处在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物质文化的历史转型期,文学又将怎样作出自己的品位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创作70多年的发展历史,诠释各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钢琴创作,进而阐明在世界性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寻找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外来器乐──钢琴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乃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主潮。文章充分肯定这一创作取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初至唐玄宗开元时期,朝阳墓葬中的胡服女俑所穿袍服分为圆领、翻领和交领,与高发髻、垂髻、冠和帷帽组合,“衣如其人”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圈层地区的互动关系。这些胡服女俑既揭示了在唐代胡汉交融社会文化环境中胡服突破尊卑与性别而盛行一时的独特历史现象,又展现出营州地区作为游牧与农耕长期交错过渡地带对女性的影响与形塑,还反映了在唐朝政府对营州地区统治过程中“顺其土俗”的包容性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