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儿童文学资源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也正是如此,五四儿童文学在推介和展示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想象中国,"中国形象"的确立借助于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想象中国的过程的实质即五四儿童文学在与西方文化互渗中建构自我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2.
五四儿童文学的发生受助于外国资源的译介与引入。儿童文学先驱并非生吞活剥地"横向移植"外国资源,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立场,对其进行了中国式的接受。这主要表现为:以"启蒙儿童"为诉求,译介教育儿童的文本资源;以中国想象为基点,扩容"儿童本位"的社会效应。外来他者的引入制导着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开掘,而注重思想显效性的取向则限制了五四儿童文学的审美性的艺术传达。  相似文献   

3.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4.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儿童文学拥有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依然要像五四当年那样,采取"拿来主义",处理自身问题.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知识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一般文学研究的绝大多数方法,都可以运用于儿童文学研究,而具有儿童文学自身特殊性或特效性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儿童哲学的方法;深层心理学的方法;人类文化学的方法;童年历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集中到一点 ,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 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 ,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 ,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9.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和音乐之间──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作品杨佃青“五四’时期是一个永远值得中国儿童文学怀念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几乎取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不仅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郑振锋等文学大师的直接介入,而且吸引了教育界、出版界、音乐界等众多领域的精...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在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质,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涉及了较多的"游戏性",这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学习借鉴。中国有关儿童文学"游戏性"的理论也逐渐从模糊变得明朗,相信未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会涌现出更多的"游戏性"。  相似文献   

12.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五四新文学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现象我们绝不能够忽略,那就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西化"想象.这种"西化"想象通过对"启蒙"、"为人生"的偏差认知和错位阅读以及"东洋"式的接受,对西方话语进行转译、批评、利用、重塑,从而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复杂多源的母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由浙江师范大学蒋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已经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界,也是世界儿童文学界的一件令人瞩目的新成果。这项成果及时地弥补了这一方面存在着的一个空白。本书以二十七万字的篇幅,在三十二年的历史跨度中,勾勒出从“五四”文学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论述了漫长岁月中的历史变迁、文学思潮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和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理论新人的出现,富有学术个性的重头理论文章的写作,及当下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科幻文学研究和儿童影视网络研究,等等,共同构成 2003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亮点。  相似文献   

16.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文学创作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不论是成人文学中出现的儿童形象,还是早期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儿童形象,都作为作者愿望的投射与想象的变体,承载了一部分或主要的文学表现功能.梳理与分析儿童文学发生期文学创作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当时文学的非独立性,以及文学创作与思想文化运动、政治社会情势的复杂牵连.新文学作家以具有感召力的儿童形象传达对文学及儿童文学的理解、态度与立场,具有实验性质,也成就了一批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安徒生童话深具儿童精神 ,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中国儿童文学自身成长的足迹 ,梳理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为思考自身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儿童诗创作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儿童诗创作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从1915~1927年这十余年中,不但现代新诗诗人参与了儿童诗的创作,而且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教育家也参与了儿童诗的创作.五四儿童诗的发生是与五四文学变革的要求、现代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发生、童心崇拜意识和儿童报刊媒介出现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从分科立学到学科互涉的转向背景中,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演进衍生了"纯文学"与"非文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曲解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知识范畴、思想阈限、研究方法,不利于对学科本体性的理解。究其因,学科本位主义制导了该学科知识化生产及在此基础上的关系认知。学科界分是跨学科实践的原点。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是从多学科体系中"发现"、在析离中开启学科自主性的过程。在文学与时代发展同构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应在强化学科主体性的基石上有效地推进,从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