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苗族古经对"创世"有一个从"混沌"到"神圣秩序"的建构过程:苗人认为,原始的宇宙具有混沌和异质性,天地、山川以及万物都是神的一个秩序构建,苗人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首先就需要"开天辟地",因此,苗族的创世古歌不是简单地对天地万物形成的看法,而是苗人对于社会秩序构建的需求。苗族对神圣秩序的构建,其实就是将无秩序或者他者秩序的"混沌"世界进行"神圣化"或者"苗人秩序观化"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苗族巫文化对苗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巫文化的影响下苗族舞蹈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行为。二、舞蹈是苗族巫术鬼神观念的载体。三、苗族巫文化体现于苗族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中。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原生态舞蹈的狂欢意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欢化理论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土家族原生态舞蹈是土家民俗仪式、文化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土家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蕴含了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土家民俗特征和独特的人文个性。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土家族原生态舞蹈,认为土家族原生态舞蹈十分典型地演绎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全民性、仪式性、距离感消失、插科打诨”众多特点,是土家族诗性文化心理的负载,是狂欢化生命力量的释放,充分张扬了土家族的自由精神,彰显了土家成员的个体生命意识,蕴涵着浓郁的狂欢意味。  相似文献   

4.
1990年秋天,笔者前去广西隆林地区采风。隆林地处黔、桂交界处,其中苗族人口67,860余人,占全县人口的24.1%,是当地主要居住民族之一。在采风过程中发现,他们无论求神祭祖,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舞蹈,因而有着相当丰富的舞蹈文化。对于苗族而言,舞蹈不仅可以自娱,更重要的是娱神,含有相当多的社会功能。在苗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舞蹈发挥  相似文献   

5.
舞蹈是"艺术之母",按作用与目的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舞蹈艺术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一体,内涵及外延随舞蹈种类的丰富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舞蹈艺术具有传情性、动作性、综合性、节奏性及造型性特征,对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傩面与苗族在舞蹈中的应用,笔者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以苗族为主体舞者为中心的角度以及与其连结的傩面、舞蹈等一系列符号意义作整体的解读,并对其场景中的傩面符号、舞蹈符号、仪式宗教符号、实用美学符号之间建立起逻辑的整体联系,而非割裂的讨论某一符号独立的意义。任何的割裂的讨论都将失去其在该文化场域的存在意义。因此,笔者试图站在他者的立场解读"傩面"、"苗族舞蹈"这一符号群的整体意蕴,并把解读的重点投射到"傩面"与"苗族舞蹈"这一对"融合"点之上,从而了解苗族舞蹈中对"傩面"应用的样态。  相似文献   

7.
东方舞蹈艺术必须背靠着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石,并坚持用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建构我们本土的现代舞蹈艺术,才能使东方舞蹈艺术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丰富,物质文化中生产文化的历史也最悠久,其中以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苗族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迁徙,每次迁徙到一个新区域,都艰苦奋斗,勤劳耕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精神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土家族传统舞蹈的形式、形态与动律特征分析入手,运用文化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基本原理对土家族舞蹈的文化精神进行探讨,论证并提出了土家族舞蹈具有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纯朴的务实精神、强大的包容性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摘要]《苗族古歌》在苗族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诗性的表达有着古歌独特的韵致。此外,古歌不仅是对苗族远古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亦滋养着每一代苗族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符号则构筑了苗族独特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分布地域较广、人数较多的跨国民族。除其大本营中国外,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法属圭亚那等国家都有分布。中国域内的苗族共有7398035人(1990年),分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苗族(大多自称Hmong)有200余万。苗族不仅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迁徙频繁,支系众多,而且文化特有,世世代代追求和平,崇尚自由,并以其富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活跃于世界各地。近百年来,苗族及其文化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学家、史学家、旅行家、政治家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试就苗学研…  相似文献   

12.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客家与苗族迁徙的人类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和苗族分别是迁徙规模最大的民系和民族。为生存而迁徙是他们的共同点。客家和苗族在进入迁徙地的大本营以后,因文化与政治的背景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苗族迁鄂后 ,其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文化涵化、发明创新、迁徙方式和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迁 ,逐渐融合成鄂西的地域文化 ,成为鄂西多元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鄂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模式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舞蹈创作编排丧失原生态性、保护与传承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凯里、麻江、西江、都匀、贵定、瓮安等地进行了调查和走访,收集、查阅及整理了大量资料,尝试从加大对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力度,完善苗族舞蹈生态环境与软硬件设施,扩宽传承途径与保护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悠久、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夏商时代,舞蹈逐渐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周代,创立了雅乐体系。汉代盛行的是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武术等各种技艺串演的艺术形式“百戏”。唐代,吸收了我国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舞蹈精华,创立了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大唐舞蹈文化。宋元以后,直至明清,戏曲兴起,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被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舞蹈发展的另一条线,即民间舞蹈,一直伴随着人民传承发展,从未间断和消失过。   相似文献   

19.
苗族文化以口传为主,其民族历史靠服装承传,因服饰携带和保存方便,成为纪录苗族历史的重要载物。服装具有实用、审美、镇邪、象征等功能。服饰既属物质层面,是生活必需品;也属文化层面,包含服饰制作、审美、使用场合及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湘西苗服多姿多彩,不仅展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诉说。苗服与苗风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湘西苗服体现了苗族自我,表现了独特的苗人哲学和服饰美学。  相似文献   

20.
鞠守镐是韩国传统舞大师、无形文化财传授者,更是重构民族艺术形式、融通东西文化的创作者.纵观其舞蹈创作历程,他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嬗变,凸显出三重面向,即由1980年代的"民俗性"转向1990年代的"历史性"与"世界性".1980年代,鞠守镐深受农乐艺术与巫俗文化影响,其作品具有较强的民俗性,根植于特定风土的生活实践.1990年代以来,其创作兼具开放性与内聚力,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灵根重塑",对韩国舞蹈进行历史化寻根与再造;另一方面"遭遇世界",在民族视域与世界视域的互动中构造韩国舞蹈新形态,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鞠守镐的创作突破了独特与普遍、民族与世界的对立结构.其舞蹈创作的历程与方法、经验与原理,能够为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