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显友 《中南论坛》2006,1(1):97-99,103
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本文就私有财产入宪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落实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有财产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财产制度,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的规定,为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宪法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作为基本财产法,确定了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的规则.基于法治建设和法律制度完善的需要,我们必须全面构造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体系,宪法、民法、行政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构成了财产权保护体系的基本结构,在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制度功能,三者相互合作,不可能互相代替.而目前我国行政法对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致使我国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体系不完整,急需按照世界通例完善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在此之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的热烈讨论,在宪法层面上的表述最终有了答案。"私产入宪"是我国宪法变革的一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宪法观念的一大革新,并在符合国情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与国际做法接轨。同时,它也是我国宪政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宪法和宪政的宗旨和精髓。与前三次修宪相比,本次修宪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和完善了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本次修宪有五条关涉公民权利宪法保障问题的加强和完善:尊重和保护人权、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紧急状态以及土地征用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其原因、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直接指涉公民人权保障的核心。任何一国之公民,没有了财产权,就不可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即无财产抑或无财产权,便无人权。但人权与财产权又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其权利谱系内各自戒守着自己的法律边界,规范和防范着来自各种权力元素的不法侵害。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原则,承载着现世太多的压力和挑战,诸如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法定主义、一般财产权保护与救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宪法修改对私有财产权地位的确认,是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政策和态度的具体化、法律化,而具体的、有力的保护应是各部门法的任务和司法者观念的转变.修宪仅为私有财产所有权提供了一种宪法地位的宣示,从而体现了宪法规定私有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也为如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最高权威的法律支持;但是宪法中这一经过修改的规定得以彻底执行,还必须使部门法、司法救济和有关法律领域得到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人权保障、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是本次修宪的两大法治亮点,彰显了共和国宪法日趋成熟的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全社会在关注文本上的宪法修改的同时,更要关注制度层面的宪政建设.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入宪,"人权"将成为约束公民权力的"关键词",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人们将更加关注人权入宪后的具体的法治实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承诺如何落到实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等规定的入宪将开辟私产保护新时代,国家立法机关应对相关法律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补充、修改并完善有关保护公民财产权的规定.通过渐进式的宪政建设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权威的宪政保障,依然是"后制宪时代"的中国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使命.  相似文献   

8.
财产权是公民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刑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宪政背景下的公民财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应遵循宪法的基本价值和理念。我国刑法对公民财产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诸多与宪法不相吻合的规定,有必要予以调整,并通过构建违宪审查制度最终实现刑法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与宪法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宣言彰显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的神圣入宪隐喻了宪政的理性。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的均衡宪制是一种“社会能量守恒定律”的宪政隐喻。这两种基本财产权的均衡态势既有静态的平衡,也有动态的衡平,并展现为“一明两暗”的对立形态和以人为目的的终极关怀。由于这种均衡态势在各国宪法中展现的侧重点不同,而成为各国形成不同的宪政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便是宪政的隐喻所在。在三种不同模式的宪法中检讨这一隐喻,为当下解构、建构和创新中国的宪政理念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要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但在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忽视和侵害私有财产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为了维护经济发展,保障公民人权得到实现,应该正确认识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自然资源产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正确把握是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的前提。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具体可以分为经济价值的所有权、使用分配的使用权、实际运作的经营权、生态价值的管理权四种具体形态。辩证看待自然资源产权四重具体形态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本质和功能,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企业产权的决定与演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企业产权由劳动产权和要素产权两个部分构成.企业产权结构是二者分配的综合结果,它主要取决于共同知识创造的剩余的分额、要素的投入系数和产出系数,企业所依存的偏好、禀赋和技术条件正是通过对前三个参数的影响主导着企业产权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与物权有着财产权的相同属性,法律对物的确权,即表现为物权;法律对知识产品的确权,即表现为知识产权。相对而言,物权对知识产权影响深远,乃知识产权的母性权利,但知识产权的原则也对物权有积极意义,权利穷竭原则在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目前有关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的法律现状入手,对我国物权请求权的概念、物权请求权类型、物权请求权的特殊性以及物权请求权在何种情形下适用诉讼时效等有关制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及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应享有使用、投资、收益等权利.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影响,造成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产权不明晰、权益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明确劳动者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并着力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以消除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对员工激励以及企业发展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者一般未将公民宪法财产权与公民民法财产权相区分。公民宪法财产权与公民民法财产权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借鉴西方财产权的基本理论,分析它对公民宪法财产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窦祥铭 《南都学坛》2012,32(2):101-106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当前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所有权残缺;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处置权不完整。关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私有化;二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收归国有;三是保留农地集体所有制,对其进行改良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选择应是"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相似文献   

18.
矿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产权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了矿权 (矿产资源产权 )的定义 ,认为矿权是由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该所有权所派生出来的矿业权 (探矿权和采矿权 )组成。对矿权和矿业权作了区分 ,认为矿业权是矿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忽略了占有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地位,既不符合现实不动产交易的需求,也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矛盾与冲突,给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带来困扰。物权公示与物权变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属性完全不同;交付占有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符合安全、效率、公平的价值;从相关立法规范考察,我国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外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都赋予了交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物权法应明确交付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果,交付要件主义加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不管学界和实业界如何去推动国企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都仍有必要深挖马克思产权理论,以此来指导我国国企改革,使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